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虽说是英国人的自豪,但由于海水倒灌而一直无法作为淡水资源得到利用。此外,河水里还滋生着许多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体,河水被污染得混浊不堪。尽管这样,水资源专家拉瓦尔对治理这条污染的大河充满信心。他坚信,泰晤士河是水资源宝库,它有无穷的潜能和奥秘等待人类去发掘、去揭示。
拉瓦尔现任泰晤士河开发公司的开发部长,他正在沿泰晤士河防洪堤坝,雄心勃勃地筹建北欧第一座“化工”厂。经过该厂处理,泰晤士河河水中的盐分等污物被滤除,泰晤士河河水就可变成可供90万伦敦市民饮用的洁净淡水了。
在近20年间,墨西哥市的人口净增了400万,类似淡水资源危机这样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由于墨城大量抽吸地下水,致使地基下沉现象日趋严峻。再者,由于气候变化,也是助虐世界各地水资源不足的一大元凶。
从整个世界来看,人类对海水淡化的开发既充满着期待但又动作迟缓甚至举步维艰。
海水毕竟是海水,海水淡化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海水约占整个地球水资源的95%,全世界有近半数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100公里以内的广袤地域。“如果蓄水力量不足,那就只好从海水身上做文章了。”多年来致力于大规模海水淡化事业的著名企业、法国的多克莱蒙公司的莫瓦辛董事长说。
海水淡化技术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了。然而,采用传统的蒸馏海水的做法则必须消耗大量的热能,成本昂贵。除了财大气粗的中东各石油国之外,现在其他沿海国家还不敢轻易问津。随着陆地水资源匮乏的日趋严峻,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开发较低成本的海水淡化技术。目前来看,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海水逆渗透法”。该方法是一种将远比浸透压力大得多的压力施加在海水中、以半透膜为媒介获得淡水的方法。
随着技术进步和适度规模经济优势效果的充分发挥,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已比10年前下降了一半。近年来,英国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西班牙及新加坡等缺水国家和地域,都相当严峻地面临淡水危机的考验,新型的淡水化工厂应运而生。
在我国,到2015年,预计海水淡化造水量将增长4倍。最好的也是最经济的选项,是在发电厂的附近兴建淡水化工厂。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淡水生产量,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的海水淡化厂就是建在发电厂周围并充分利用了发电厂排泄出来的冷却水、进而大大节省了淡水成本的。该海水淡化厂每天约生产大约4000吨量的淡水。蓄势待发的海水淡化产业,将使全世界的造水量预计今后10年间会翻一番。
眼下有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吸收引进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来淡化海水。早在5年前,作为资源自给自足政策的重要一环,以色列就出台了国家级的海水淡化产业政策。以色列在地中海东岸的阿什卡伦地域,2005年夏季投资了2.1亿美元,开始兴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届时,该海水淡化工场提供的淡水量将占全国淡水消费总量的约1/7。以色列还计划,将来在地中海沿岸至少再兴建3座海水淡化工厂。
然而,仅靠海水淡化是不可能彻底解决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问题的。目前来看,海水淡化的成本依然昂贵。这使得经济上并不发达的中亚地域等国家仍然望而怯步且无法推广应用。
当务之急,用较低成本替代昂贵的海水淡化费用的可行之举,应首选将用过的废水再进行循环处理利用的对策。但将冲过厕所的水过滤或再处理后重新作为饮用水使用,恐怕多数人还会心有余悸,产生巨大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专家们进言,眼下还需要采取节省水资源的对策,要使“节水如命”的理念让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自觉去做。估计在短时期内,大幅度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的技术还不会问世。
(来源:科技日报, 徐新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