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母亲河千里行”新闻采访团到达常山。这几年,每到周末或是长假,不少上海、杭州游客选择来常山观光旅游,人数逐年增多。他们说:“这里的空气好。”
这就是常山生态县建设显现的成效之一。这两年,常山GDP年均增长15%以上,青山绿水,白云蓝天依旧没有褪色。
常山:不要污染的GDP
4月中旬,新桥乡溪源山村老党员朱水福平毁了家里的4口竹料腌塘。老人说,毁了好山好水,赚再多的钞票也没用,千金难买人健康呐!为了保护源头水质,新桥人平毁了全部392口竹料腌塘。
愿砸自己“钱罐子”的不只是新桥乡的群众。在吃石头饭的辉埠、宋畈、东鲁等乡镇,大大小小的企业主把一个个石灰棚、一处处采矿点拆了关了。到今年10月底,常山县的“五小”企业将全部关停。
“我们不要污染的GDP。”对还属于吃饭财政的常山县来说,决策者说这话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单就关停平毁企业来说,减少税收是一方面,县财政还得拿出几百万元补偿群众,这样一来一往就是数千万元的损失。为从源头防治污染,常山县在招商引资上设门槛:谢绝污染企业落地。仅近两年,就有二三十个投资项目因过不了环评关在常山吃了“闭门羹”。
企业:环境整治“逼”出新路
去年12月30日,宋畈乡彭川村王太刚关停了4个石灰钙棚。今年1月底,他投资30万元创办环保型石灰钙厂,石灰钙年产量将达到2万吨,比往年4个石灰钙棚产量的总和还多一倍,效益将十分可观。王太刚笑称,此举是环境整治“逼”出来的,不进则退。
发展才是生态建设的真谛。常山对污染企业没有简单关停了事,而是扶持它们转产或是产业升级。县领导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消除业主二次创业的顾虑,政府出台高科技含量、环保型项目的扶持鼓励政策,并在项目立项、环保评审、征地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据宋畈乡副乡长章仕诚介绍,全乡现有30余人拟创办环保型石灰、石灰钙厂,这些环保型企业将集中在矿产品加工小区。拥有2.2万亩竹林的新桥乡在完成竹造纸企业和竹料腌塘专项整治工作后,将集中力量扶持现有的20余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毛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利用技改贴息等政策带动民资注入环保型技改项目是常山生态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常山化工有限公司投入1400多万元的节能、环保技改资金后,生产废气零排放,废水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企业实现了清洁生产。通过近年来的大力技改,常山原先有较重污染的水泥、轻钙和化工等产业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农村:“垃圾成山、蚊蝇排队”现象逐渐消失
4月17日,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吨的球川镇垃圾焚烧炉启用,该镇所有中心村的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集中焚烧处理。到今年底,离常山县城15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垃圾集中收送至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超过这个范围的乡镇,分期分批建设垃圾集中焚烧处理点。到2007年,农村垃圾收集率可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以上。
没有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2004年,常山县投入农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资金累计达到5391万元,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生活垃圾、水体污染和露天粪缸等得到了根本处理,“垃圾成山、蚊蝇排队”现象逐渐消失。农村保洁员、污水处理池、自来水等走进了出现农村生活中。
在白石镇小白石村,农民别墅式新居前后都是绿化带,村中心还有个小公园。不过,让村民邱冬花最高兴地的是村里再也不见污水横流的邋遢场面了。她说:“你们不知道,这地里都是污水管呐,村里的生活污水都进污水处理池了。住在这里,透气!”
(来源:人民网,记者:张莉 摄,200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