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交汇、百湖棋布,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4,人均拥有水量是全国人均的40倍,但武汉的水资源形势仍不容乐观。
近来,武汉的“水新闻”频发,汉阳6湖连通工程已经实施,武昌的6湖连通工程也要启动,并都将打通江湖通道,以江水净化湖泊。在大张旗鼓做江湖文章的同时,还有项工作也在推进之中:《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于年初即已公布施行,与当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民活动不谋而合。众所周知,所有的资源中,水是最可宝贵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相关的。那么,水的话题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搞清的大问题。
武汉水源丰沛,但可利用水资源仍然有限
汉口龙王庙是认识武汉最好的视角之一,站在这里,看长江和汉水交汇,波浪滔天,源源不断。令人不由得感叹这“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中枢之地,真不愧“水都”之誉,水多得差不多每年都要防汛抗洪。如果联想到武汉还拥有以“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为首的众多湖泊,更会认为这里水的丰富无与伦比。长期以来,我们以“江城”、“百湖之市”而自豪,以为可以“岔到”用水,但是武汉水资源的家底究竟有多大,不是每个城市中人都心里有数的。
从龙王庙沿江滩下行不远就是武汉市水务局,它是全市的“水总管”。我们从那里了解到:武汉境内两江纵横,河网湖泊密布,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4。据《2004年武汉市政水资源公报》统计,2004年,全市年降水量1356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4.81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资源量51.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1.9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4.37亿立方米;全市过境水量6828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汉水过境水量6773亿立方米。
有资料显示,武汉的人均拥有水量是全国人均拥有水量的40倍。2004年人均用水量532立方米,高出北京132立方米。正是因为拥有“得水独厚”的优越条件,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宣布武汉为世界少有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之一。
但是,丰沛的水源并不能完全算到我们的账上,可利用资源仍然是大打折扣的。正如市人大常委会的一份报告中所说:“武汉市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一是由于湖泊减少,污染加剧,我市基本上没有可以为饮水水源的湖泊。二是长江、汉水虽然流经武汉,但是大部分是客水(洪水),从取水水源技术标准的角度看,能够被利用作为生活用水的部分要受到季节性因素等制约。三是目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21.2%,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可利用水源逐步减少。”
市水务局办公室一位副主任说得通俗:长江汉水是武汉主要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武汉市用是够的,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它就像银行里的钱,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支取的。长江水资源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以规划沿江各省市的用水。
节约用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武汉市作为一个丰水城市,其水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为什么还要实行节约用水呢?
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我们:首先,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我国在世界上的水资源大小排队中位列第四,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在全国669座建制市中,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中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以上。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60立方米这一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线。
因此,我国政府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利用越来越重视。198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又予以修订颁布。新水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水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从传统水管理,走向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其次,节约用水是武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我们对长江汉水的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本来就非常有限,加之随着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宏观调配,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市的取水量将受到限制,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将日趋严重。总而言之,身在“水窝子”的武汉,同样面临全球性的“水危机”,如不节约用水、治理污染,同样不能解决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迫切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市民节水意识相对淡薄,节水措施也不够得力,总以为“守着长江大湖还怕没水喝”,习惯于大手大脚,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当从节水开始
早在1981年,武汉市政府就成立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全市节约用水日常管理工作。1993年制定了《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工作的发展。今年3月1日实施的《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更是从法规上制定了节约用水的指导思想:“本市节约用水工作应当在保障合理用水的前提下,减少用水浪费,提高水利用效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个人而言最切合实际的行动就是节水。市节水办负责人指出:节约用水有两个概念,一是不要浪费,二是防止污染。目前不合理用水和浪费用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城市绿化冲洗道路都使用清洁自来水、家庭中洗衣用水白白流掉不能二次利用;等等。除了铺张用水还有个问题是漏水,这是节水的最大敌人。一个水嘴以每秒一滴的速度滴水,35分钟能滴满240毫升的量杯,1年则要滴掉36立方米水。一座城市有家庭上百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有4个水嘴,全市就有400万个水嘴。如果有20%的水嘴滴水,这样一年就浪费288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目前武汉市12天的日平均水量。我们节约了一吨水,就等于污水处理时少处理一吨水。目前武汉市排放的污水浓度不够,在北方的一些大城市污水浓度往往达到了40%———50%。而武汉市的污水浓度仅仅有8%———9%。提高污水浓度的方法就是水的二次利用,而水的多次利用也就减少了水的污染量,也就节约了治污的成本。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求从观念上改变,如我们城市居民的用水量是北方城市居民用水量的2-5倍,用水过于“泼辣”,就是缺乏水资源有限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个方面,防止污染也是最大的节约。比如人们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它对地下水的污染也十分严重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也对建设节水型社会作出了贡献。
节水行动在我市开展有年,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2004年为例,武汉市就节水1.68亿立方米,日均节水46万立方米。市水务局负责人呼吁,因水而兴的武汉,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利用有效手段切实加强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管理好我们的水资源,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题图/刘建林
资料链接
●中国缺水现状不容忽视
我国疆域广大,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约为2.8万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200立方米。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分布不均,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国土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在空间方面,水资源总趋势是自东向西、自南而北逐渐减少,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2%。在时间方面,水资源70%以上集中在夏季,且大多由洪水组成,利用难度很大。在全国669座建制市中,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水污染使中国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目前我国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据专家测算,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七大江河中,41%的水质劣于五类标准,有3/4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生态用水缺乏,水环境恶化加剧。辽河、淮河、黄河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接近90%。一些北方河流呈现出“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局面,生态功能几近丧失。
●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我国现在不少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尖锐。固然有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的用水总量与美国大体相当,但国内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l/8;我国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我国城市人均综合日用水量2001年为355升,远远高于欧洲15国1991年人均综合日用水量256升的水平。
●节约用水小常识
一滴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所以,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
洗澡节水(1)尽可能先从头到脚淋湿一下,就全身涂肥皂搓洗,最后一次冲洗干净。不要单独洗头、洗上身、洗下身和脚。(2)洗澡要专心致志,抓紧时间,不要悠然自得,或边聊边洗。更不要在浴室里和好朋友大打水仗。要记住:时间就是水!(3)不要利用洗澡的机会顺便洗衣服、鞋子。在澡盆洗澡,要注意:放水不要满,1/3———1/4盆足够用了。
厕所节水(1)你如果觉得厕所的水箱过大,可以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一次的冲水量。但须注意,砖头或可乐瓶放得不要妨碍水箱部件的运动。(2)水箱漏水总是最多,进水止水橡皮不严,灌水不止,水满以后就从溢流孔流走,出水口止水橡皮不严,就不停流走水,进水管不停地进水。(3)用收集的家庭废水冲厕所,可以一水多用,节约清水。(4)垃圾不论大小、粗细,都应从垃圾通道清除,而不要从厕所用自来水冲。
一水多用(1)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2)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3)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4)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
洗餐具节水家里洗餐具,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再用热水洗一遍,最后才用较多的温水或冷水冲洗干净。
(来源:长江日报,记者罗时汉 实习生黄丽 辜琬玲,200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