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10月11日讯)坐拥210余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却只处理70万吨的污水———我省的污水处理厂处于严重“饥饿状态”,导致污水处理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昨日,省环保局介绍了在检查全省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时,发现的这一怪现象。
统计资料显示,我省每天排放污水350万吨,全省共有17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能力总和为214万吨,如果满负荷运行,可处理61%的污水。而实际上,目前每天仅处理不足70万吨的污水,其他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污水处理率为17%,远低于全国32.5%的平均水平。
省环保局调查分析认为,污水处理厂生产力“弱化”的原因来自4个方面:
———污水运行经费紧缺,“建得起用不起”。按国家要求,2003年底之前,全省36个设市城市都应开征污水处理费,但至今只有21个城市开征,且部分城市的收费标准偏低,达不到“保本微利”的要求。
———污水处理厂配套不全,难以满负荷运行。有的污水处理厂因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导致建成后无污水处理;有的污水处理厂收费困难,导致正常运营难以维系。
———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施安装不规范。全省已建成并运行的1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只有11座有规范的排污口、9座有规范的管网。
———污水处理厂的体制不顺。多数污水处理厂隶属各城市的城建部门,有的是企业,有的还是事业单位。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很难按市场规律运作。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作者:记者金涛、通讯员李飞、陈果,2005-10-10)(晓红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