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景,描绘出浙江民营资本新的"攻略图",一部分民营资本从"炒房"、"炒煤"的盲目奔突中清醒过来,开始掀起一股新的投资热--环保产业投资热。海宁宝丰热电的投资者之一傅宝林对记者说:"浙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环保困局´,投资环保服务产业肯定是政府鼓励的,如果不抓紧进入,就会失去机会。"
这场投资热缘于高速发展的浙江经济与滞后的环保治理模式之间的矛盾。然而,民间投资的环保产业,作为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特殊公益性投资,也呼唤政府部门尽快在市场的逐利性与环保产业的公益性之间找到平衡。
"乡村工业化"模式遭遇"环保瓶颈"
傅宝林生活的许村镇目前已经成为浙江高端家纺产业基地,然而这里的污水和粉尘的污染也随之而来
和许村镇一样,在浙江省工业化起步阶段,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走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道路。近十年来,浙江大量企业开始在各地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一个区块的产业相对集中,形成"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尽管如此,这些工业园区大多还是分布在农村的角角落落,紧挨农民的生活区域。
近年来,浙江的产业结构也开始"轻小加"向重化工业转型。据浙江省经贸委公布的资料反映,浙江省的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连续6年高于轻工业,从2003年开始,重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轻工业产值。在浙江产业构成中,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容易造成污染的行业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在浙江,这些企业大多散布在广大农村。
然而污染治理设施的短缺与污染治理模式的滞后,使浙江经济发展遭遇了"环保瓶颈"。浙江省环保局监察总队总队长王以淼告诉记者,在工业污染防治上,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即工业企业自己治理产生的污染,并负担治理成本,然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最终取决于企业自觉的环保意识,而中小企业受利益驱动和低成本竞争的压力,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一意识。而由政府投资的污水处理厂基本集中城市,或者规模比较大的开发园区,触角难以伸及农村中小企业。
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污谁收费"
中小企业治污成本高并缺乏治污自觉性,导致偷排漏排等环保违法行为屡禁不绝;农村污染量大面广,致使环保部门监管乏力。面对这一个个因果关联、看似无解的矛盾,浙江省各地政府部门开始尝试运用市场化手段求解农村"环保困局",据王以淼介绍,目前浙江各地正在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治污项目,变以往"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为"谁治污谁收费"。
记者从浙江省环保局了解到,浙江省逐渐向民间资本开放了这个原先一直由政府垄断公用事业。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内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承诺,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承诺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
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20年。项目公司经测算,污水的处理成本为每吨1.7元,加上合理的利润后,他们向排污企业收取每吨1.8元的处理费;政府同时承诺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
在嘉兴秀洲区,分别由民资和外资投资了两个污水处理厂。该区洪合镇的产业布局以羊毛染色企业为主,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000多万,对区块内19家染色企业进行污水处理。该区的王江泾镇与江苏交界,主要产业是纺织面料的印染,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后,引进外资288万美元,成立嘉兴洁琪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区域30平方公里的工业污水处理。
在逐利与公益之间寻找平衡
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者徐锡彪原是秀洲区环保分局的一名中层干部。记者在这家污水处理厂看到,企业除了污水处理设施外,仅有一座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的配套用房,所有管理人员共用一个办公室,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厕所。徐锡彪告诉记者,整个污水处理厂的员工只有30个,而同样规模的国有污水处理厂全部人员一般有300来个。企业一年产值1000万元,毛利300万元,交纳税收159万元,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嘉兴市七洲漂染有限公司是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客户,公司董事长冯能观说:"我们与洪合污水厂签定的污水处理合同为每吨2.35元,产生的污水直接送污水处理厂。虽然现在的处理成本比以前自己处理时高一点,但自己处理的时候,经常要超标排放,现在比较安全。"秀洲区环保分局局长张建明告诉记者,环保部门给予这家企业一定的经营垄断权,规定区域内所有污水排放企业对污水经过预处理后,通过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保证污水达标排放。
徐锡彪认为,对于浙江的民间资本而言,目前正是投资环保产业的最好时机,首先,浙江大部分企业已经在各地的工业园区集聚,集中治污成为可能;其次,政府部门在布局上一般会保证投资者在某一区块的垄断地位,投资回报率较其它制造业稳定。
浙江省环保部门的专家认为,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过高,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民间投资的环保产业作为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特殊公益性投资,离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发展。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作者:记者柴骥程、傅丕毅,200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