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最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近日在我市建成。11月8日,日处理15万吨的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进行了进水试漏,并可望于今年年底投入运行。该工程加上于2002年投入运行的日处理10万吨的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将形成日处理20多万吨城市生活污水能力,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为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环保基础。
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工程是沿淮四省首批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并纳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完工。二期工程今年3月份破土动工,5月份完成打桩立柱,10月份完成氧化沟等主体工程。从目前试验结果看,工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与一期工程3年的工期相比,二期工程仅用了10个月时间,建设成本、处理COD量等指标也得到大大优化和提高。
站在二期工程工地上放眼望去,长146米、宽108米、深7米的主体工程氧化沟被混凝土墙纵横分割,气势恢弘。工程总投资6700万元,共用混凝土近3万立方米,钢材近3千吨。工程背后是广大建设者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因为工程地处河滩地,地下水丰富。为做牢地基,要打深井排水并打桩3600多根。为了赶工期,工程每日24小时连续施工,且无论阴晴、昼夜,项目部人员与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人员一起坚守在工地上,合理安排,穿插作业。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规范施工,每一个节点完工后都报请市有关单位进行工程阶段性验收。为节约投资,广大技术人员凭借过硬的技术,对二期工程的工艺配置、设备选型及时提出了变更意见:非关键性流程用国产设备替代。实践证明,这既满足了工艺要求,又节约了投资,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
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后,将大大减少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对淮河的污染,对改善淮河流域水质,提高淮河水体的自净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将大大削减我市的COD排放总量,为我市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环境空间,为我市的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蚌埠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