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宣传部孙宏处长于2005年11月16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召开的“北京绿色奥运环境保护技术与发展研讨会”上做了“绿色奥运理念与实践”的精彩演讲。
奥运与环境
奥林匹克理想将体育竞技上升到人类社会发展予以关注的高度,使体育与环境找到了共同点。继“体育、文化”之后,国际奥委会将“环境”列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三大支柱,成立了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并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加入了环境保护的条款。同时,参照联合国环发大会的《21世纪议程》,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制定了《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用以指导奥林匹克运动在环境领域的行动。《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鼓励各成员在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基本目标,行动计划是改善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保护管理、加强主要群体作用。从此,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标之一。
以前各举办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84年落杉矶奥运会在减轻机动车污染对奥运会的影响方面取得了成绩;1988汉城奥运会在控制燃煤污染、改变能源结构、改善汉江水质也得到了突破,赛会期间部分工业企业临时停产。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保护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成绩显著,防止交通污染、废物回收工作也不错,因为被认为是第一届绿色的冬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建立了空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减少私人机动车出行,鼓励公共交通。2000悉尼奥运会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在场地选址、保护野生动物、使用清洁能源、使用环保材料建造奥运设施、对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使用再生纸、禁止乘私人轿车观看比赛,修建专门公交路线许多方面考虑到了环境保护。
北京奥运会的环境目标
北京将以绿色奥运为契机,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良好的城市。北京市从1998—2007年将实现投资122亿美元,完成20项治理环境的重大工程,提前3年达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的环境目标。到2008年,北京的生态环境状况将大大改善,为市民生活和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具体指标包括:
1、大气环境: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市区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指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要求,颗粒物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
2、水环境:密云、怀柔水库继续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基本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城市饮用水质继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
3、生态保护和建设:2007年,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林木覆盖率达到50%,形成三道绿色生态屏障。
4、工业污染防治:加快东南郊和石景山等重污染地区企业改造步伐,全市200家左右企业实现整体搬迁。
5、固废管理:到2005年,市区和卫星城城市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分类收集率达到50%,工业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理处置。
为将奥运会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奥运筹备和举办的各个环节中去,北京奥组委开始按照ISO14001原则建立环境管理体系(EMS)。按照EMS的要求,北京奥组委将使绿色奥运理念体现在奥运工程、大型活动、市场开发、采购、住宿、机关办公、宣传教育等各个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奥运工程与环保设计体现绿色设计。北京奥组委在审核奥运场馆设施的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过程中,积极推动建设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策略。制定了《奥运工程环保指南》,从建筑节能、绿色建材、水资源保护和园林绿化等几个方面,对奥运场馆和工程建设提出了基本的环保要求。奥运工程与环保技术也将对绿色技术的促进与推广起到很大的作用。北京奥组委将在体育赛事的选址、策划、实施,奥运火炬接力、奥运会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中尽量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宣传绿色奥运理念。
2、市场开发。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特许经营商的筛选非常严格,包括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遵守环保法规、交流保护环境经验、参加环保宣传活动。
3、采购。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优先选择环保产品,如体育器材的选购。2004年,北京奥组委获得并荣获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的中国环境标志促进奖。
4、住宿。编写《北京奥运饭店服务环保指南》并培训;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向签约饭店发出节能倡议:在不影响人体舒适度的前提下,夏季空调提高1度,冬季调低1度。北京市冬季正式供暖日,向签约饭店赠送节能宣传卡。
5、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影响,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组建宣传队伍,开设信息交流平台,绿色奥运频道,编印宣传材料(宣传片),组织和参与“绿色奥运”主题活动。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余小萱部长表示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筹备奥运会、促进城市环境改善,推动环境科技发展成为目前绿色奥运的两个重点工作。
(中国水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