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节约用水”的答案可以无限延续下去,因为在这个城市里,节约用水遍及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故事一:
1998年,在青岛郊区有一片芦苇丛生的盐碱地,一个叫徐宝荣的当地人请来了省地质队在这块地的东南方向探测了50多处富含海水的区域,打了12口井,用电机以每小时200吨不停地抽水。抽上来的水,经过消毒池,进入了养鱼大棚,养殖适合海水温度和环境的深海鱼,因为这里的水是流动的,养出的鱼口味跟深海鱼差不多,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养鱼池流出的水富含有益藻类、高蛋白等物质,非常适合养虾,所以就把它导流到虾池里用来养虾,但虾类适合在高温水里生存,因此需先在大棚东侧的4个大暴晒池里晒上一段时间;再下面的一站,是一个水面面积达200亩的池塘,虾池里流出来的水也是肥水,可以在池塘里进行生物育饵,池塘里的水经过生物自然净化后一部分回到虾池,一部分重新成为地下水,这样就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在集中抽水的同时,海水向下渗透,不再往上走,使土壤得以改良,徐宝荣在养殖场旁边又开辟出了3000多亩良田。徐宝荣的这套循环模式在国内是首创,这种模式同时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00亩的池塘水面很大,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下一步徐宝荣准备把这儿开辟为休闲娱乐场,目前三层楼的水上酒店已经开业。这片昔日盐碱地现在变成了集养殖、种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农场,而且这套循环养殖模式不仅防止了海水倒灌、改良了土壤,而且节约了50%的水、电等资源。
故事二:
田横岛是青岛远郊的一个小岛,过去岛上的居民日常用水是通过极少量的淡水资源和海底自来水管道解决,因海底管道日常维护费用较高,岛上饮用水每立方米高达20多元,守着丰富的海水资源却没有水喝。主要是因为利用传统的技术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成本太高,田横岛跟很多海滨城镇一样面临着淡水荒。
对于沿海的地区来说,海水的成本几乎是免费的,太阳能也是免费的,如果将两者结合,利用太阳能将海水转化为淡水,那么岛上的水荒不就解决了吗?田横岛已经将这个大胆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太阳能海水蒸馏淡化”在这里开始实施。该项目以应用清洁、可再生太阳能作为海水淡化的主要能源,采用多效蒸馏法,将海水直接进入真空管太阳能集热系统,在蒸馏方面将多级闪蒸与低温多效相结合,适用太阳能地域和时域的变化,研制适应岛屿、沙漠等地域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生产出达到饮用标准的纯净水。田横岛上的“太阳能海水蒸馏淡化”工程现在年产淡水10万立方米,可解决海岛上千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使居民饮水费用降至每立方米6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它大量节约了岛上本就稀缺的淡水资源。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2立方米,2003年水资源缺口0.08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供需缺口将高达2.42亿立方米。在青岛的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节约用水无疑占有重要地位,青岛必须节约用水。中水回用、节约用水、“一户一表”和老供水管网改造、污水的“零排放”、二次供水新技术的应用……青岛目前的节约用水工作覆盖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在“节流”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划,使全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86%,万元GDP取水量20.54立方米,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4.13立方米,管网漏失率一直控制在15%以内。同时全市推广应用节水型卫生洁具25900套,公共场所的节水型卫生器具达到85%以上。在“开源”方面,通过建设中水利用工程和出台中水利用地方性法规,使全市50多家单位建设了单体利用中水工程,中水利用量达到了每天1万立方米。全市海水利用量也在逐年上升,目前年海水利用量达到了8亿立方米,海水冲厕和海水淡化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对工业、旅馆等行业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的基础上,结合水价调整,对低保和特困家庭生活用水进行了阶梯式计量水价试点;结合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编制完成了《青岛市节水灌溉建设规划》;积极研究大力推广农业旱作节水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设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中小城镇及城市区域半集中式污水与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研究”两项课题,并已开展相关研究。
(经济日报 记者 刘成 通讯员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