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12月28日讯)申城环境发生的变化,吴淞工业区附近居民感触最深。家住吴淞海滨新村的小陈说:“过去这里的天是黄的,地是黑的,鼻子里是呛的。现在放眼望去,绿海一片,身上的白衬衫也不会一日‘灰’了。”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上海搬掉的环境“绊脚石”何止一个。12月27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申城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连续3年稳定在85%以上,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改善了16.5%,绿化覆盖率达到37%。
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上海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占地面积20.43平方公里的吴淞工业区曾是上海的“污染大户”,到今年底,这里关停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企业7家,27条污染严重的生产线“下岗”,就地完成污染治理项目23项。综合整治不仅关闭了污染企业,还给老企业带来了升级换代的良机。据悉,原上钢五厂将走精品钢战略,产品不仅污染少,而且附加值高。吴淞工业区实现了向绿色环保工业区的成功转变,环境质量已达到国内同类工业区的先进水平,居民满意率高达90%以上。与之类似的桃浦工业区,关停、搬迁污染严重企业10家,8家企业实施了结构调整和工艺改造,恶臭气体彻底消除。
据悉,桃浦工业区正逐步向都市工业示范区转型,一批印刷包装、服装加工、研发设计企业纷纷入驻。
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按照“治本治源”原则,着力完善本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使上海的GDP越来越“轻”。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49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5900吨/日。三年来,上海通过大力推进污水截污纳管,市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扬尘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使全市污染排放总量逐年下降。据统计,与三年前相比,上海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17%,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削减了30%。全市单位平方公里扬尘平均下降了40%。
天蓝了,地绿了,河清了———这些环境变化的“符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这一轮环保行动计划的成效。如今的“母亲河”———苏州河已彻底旧貌换新颜,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景观水标准,中心城区200多条“臭水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景观河。市民抬头见蓝天不再是奢望,截至昨天,今年上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达317天。上海绿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市民随处可见绿意葱葱,出门500米就可走进公园、绿地享受绿色。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上海总体环境质量已达到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
(来源:中国上海,2005-12-28)(晓红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