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元月9日讯)“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将按照“东取渤海,西引汉江,北引滦河,南取黄河长江,调蓄本地水源,统筹再生水回用”的格局配置全市水资源。
记者9日上午从天津市水利局获悉,“十一五”天津水利发展目标规划方案已出台。“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将建设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让津城彻底告别水荒。
天津市将从战略、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按照“东取渤海,西引汉江,北引滦河,南取黄河长江,调蓄本地水源,统筹再生水回用”的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建成以引江、引滦“一横一纵”输水干线为骨架,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多水源统一优化配置,于桥、尔王庄、北塘、北大港和待建的王庆坨等五大水库联合调度,辐射全市城乡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及市内配套、引滦入津配套和引黄济津市内输水工程,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投资约22亿元,通过降氟除盐等措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广大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通过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居民饮水方便程度大幅提高,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建设大黄堡等蓄滞洪水库,兴建一批小型蓄水工程,农业蓄水能力达到10.6亿立方米。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近九成 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八成 年利用海水废水26亿立方米
五年建成节水型城区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建立科学用水和文明用水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建立水权、水市场交易规则为重点,通过水资源管理、节水型产业、经济调控等十大节水机制的建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把我市建成节水型社会。
到2010年,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基本建成节水型城区,全市初步构建起节水型社会制度框架体系,整体节水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目前的24立方米降至2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9%,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其他地区达到80%以上;全市海水日淡化量达到50万立方米,年海水直接利用量2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6.85亿立方米;推动实施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再生水回用农业示范工程。
建城区城郊滨海三大水网 实现全市河湖水系沟通
津沽水相连宛如在江南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努力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人水和谐。将充分发挥我市水系众多、河网密布的优势,以“一轴、八射、六景、十环、十二园”为重点,建设城区、城郊、滨海新区三大水循环网络,形成“四横三纵”主干河网,基本实现全市河湖水系沟通。
今后五年,本市将兴建南北水系沟通东线和北运河、潮白河、北大港、七里海、青甸洼、大黄堡洼、黄庄洼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城市水源地保护、地面控沉、海河下游水利综合开发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到201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目标。削减压缩深层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地下水资源达到采补平衡,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速度得到有效缓解。初步恢复七里海、北大港等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城市区、平原区和滨海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结合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投资约10亿元,对1000公里农村骨干沟渠和村镇周边坑塘进行综合整治,达到堤固、岸绿、水清、流畅,成为环绕城乡、人水和谐的生态廊道。
骨干行洪河道综合治理 海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城区能防百年一遇洪水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建立城乡防洪排涝安全体系,实现对洪水的有效防控。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建立起以完善城市防洪圈为重点,以蓄滞洪区安全运用为保障,完成永定新河、独流减河、蓟运河等骨干行洪河道综合治理,实现“根治三河,搞好配套,保卫京冀,安定津城”的防洪战略目标。
到2010年,通过实施永定新河、独流减河、蓟运河、大清河下游治理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海挡加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永定河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独流减河、北运河等骨干行洪河道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其他河道达到20—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圈防洪标准由现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外围区县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海挡一般段达到50年一遇、重点地段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实施农业扬水站更新改造,提高排涝标准,全市农村排涝标准普遍达到5年一遇,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及重点城镇、工业园区达到10年一遇。
(来源:北方网-今晚报,200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