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努力,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水自流入黄河的方案,浮现在众多睿智的目光之中。将这些水源分为三期进行调运的方案,在供水、防洪抗旱、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将发挥出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这个宏大的设想,是近日原中国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致函本报编辑部,所反映到的。
命脉湖告急
西北地区缺水是众人皆知的,而这个现实却牵动着一个八旬老人的心——他就是原中国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
2005年9月,将军来到兰州,来到兰州晚报,来到我们身边,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大将的风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老者对于西部的深深情结。
将军曾告诉我们,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包括蒙晋)受青藏高原阻隔,远离海洋,水气难至,降水稀少,年均 50-300毫米,干旱缺水已成定局,属资源性缺水,形势非常严峻。“我们现在是盛世,经济繁荣。但盛世防衰,居安思危,我们有隐患,甚至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给本报的信函中,将军向我们勾画了一个宏大的设想,而这个设想是从西北的命根子青海湖说起的。
青海湖是西北地区存在的唯一巨大水体。正是由于青海湖的存在,它的蒸发形成了湿润气团阻滞作用,才使周围的十大沙漠未能汇合。但是,现在的青海湖日渐浓缩,形势不容乐观。
设想一下,如果青海湖干了,会是什么情形?
当此之时,青海湖干,就标志着整个青海湖流域变成沙漠!
而如果青海湖两万平方公里流域成为沙漠,经过朔尔库里沟川和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沙漠联合,形势便严重了,急转直下;
沙漠东扩占据敦煌和巴丹吉林沙漠,再往前一推便和腾格里沙漠连成一片,河西走廊、阿拉善全完了;
流沙埋葬兰新铁路和包兰铁路;
柴达木盆地原来就是一个盐土沙漠群,由于青海湖水的体存没有向东北发展,一旦青海湖水体消失,本身也成了沙漠,自然连成一片,甚至沙化共和盆地以及湟源川直下西宁、兰州,青藏铁路、公路全完!
如此一来,柴达木、塔里木、阿拉善三大干旱区连片形成65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向西北扩展过天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联合,沙化整个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毛乌素三个沙漠连片。内蒙古、宁夏沦为荒漠,黄河河套“失守”,整个黄土高原沙漠化。沙漠南下,西安不保;东渡黄河,太原危急。青海省和整个大西北死于沙漠肆虐之下。这种情况下,沙漠会更疯狂东进,使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漠联合南进,横扫沈阳,直下京津,冀北不保;由于黄河断流,下游河床沙化向两岸扩展,南北夹攻,冀鲁豫尽成沙漠……
“一句话,青海湖是西北的命脉,它的存在就是遏制荒漠漫延的中流砥柱!”
“青海湖必须挽救,挽救青海湖的办法,就是朔天运河———年引一千亿立方米水入青海湖,当年就恢复其青春。”将军这样告诉我们。
骤减的空间
回头再来让我们关注一下人均水量,关注一下我们身边的生存空间。
在将军的信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西北、华北绝对干旱缺水,无论从全面积亩均(非耕亩均)还是人均,水量都在联合国公布的缺水线以下是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西北面积 47.1亿亩,水资源 1753亿立方米,亩均37立方米,每亩缺水 563立方米。西北按正常生态要求(每亩有水 600立方米)缺水 26518亿立方米,西北5省区, 2004年人口达 10353万,加流动人口为 11866万, 1753亿立方米水资源,人均 1477立方米,低于联合国规定的 1700立方米。西北随着西部大开发,人口还要增加,专家估计到 2030年人口 18000万人计,人均966立方米,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 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线。其中甘肃人均不足 250立方米。
1949年全国沙漠(包括戈壁、沙地、荒漠)15亿亩,到 2003年扩展到25亿亩。这新增加的10亿亩沙漠,正是今天黄河断流、常流河消失、沙尘暴肆虐、西北华北干旱之源。除此之外,沙漠东扩、海水西侵极大地压缩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将被压缩到令人窒息的程度。
很显然,沙漠已成一大国害。如果不解决这已有的25亿亩沙漠,还会扩展而且加速度:20年后,会成30亿亩;30年后,50亿亩;40年后,80亿亩;50年后 100亿亩……
要知道,我们全国的总面积是 144亿亩!
中科院沙漠专家经几十年的研究实验证明:每年向每亩沙漠灌水 100立方米,连续10年即可成林地、草地、良田。西北包括内蒙,无水即沙漠,有水即绿洲。换句话说,我们每年引 1000亿立方米水灌沙漠,10年就可以让10亿亩沙漠变成绿洲。
“黄河永不断流,北方河皆常流。每年调水 2006亿立方米入黄河,到青海湖耳海、分流西北华北,10年即可梦想成真———而这就必须上大西线。”将军说。
相关链接
王定烈简历
王定烈(原名王大培)(1918年11月15日)生于四川省宣汉县得胜场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春入私塾,次年后入得胜场、岩门场、蒲家场小学。1933年11月,参加工农红军, 193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3军99师295团7连战士、营部传令兵、文书。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5军43团团部书记,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攻克城口县城等战斗。长征途中, 1937年4月在甘肃省祁连山战斗中,腰、头部等五处负重伤。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任 115师343旅旅部战士、班长、保卫员。 1939年1月后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指导员、骑兵连政委、五团营教导员(后改为教导3旅7团)、营长、干部轮训队长。冀鲁豫军区第八分区郓北支队队长、昆张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八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反日、伪、顽军多次战斗以及郓(城)北、巨(野)、菏(泽)战役。 1945年1月,奉命南下河南省创建豫中根据地,经历了数月激烈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2旅4团团长。参加“豫中突围”、“中原突围”、“桐柏战役”、湘鄂西游击活动。 1947年8月,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参加攻克新县(经扶)红安、高山铺战役等。 1947年12月后,任江汉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湖北军区独立二师师长,恩施军分区司令员。参加解放钟祥、随县、应山、云梦、应城花园、武汉、宜昌以及鄂西南战役、剿匪等战斗。
1951年9月后,任空军航空兵23、18师师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南军区空军广州指挥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 1956年9月,入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高速班学习。 1958年9月,任空军15航校(即导弹学院)校长、空军汕头指挥所主任,广州、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章。
(来源:兰州晚报/于文杰 200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