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在上海新天地图片展览区,王女士看到满目疮痍的长江很震惊:“如果长江上中游被破坏了,处于下游的上海,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
洪湖变成死湖
48岁的张圣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特意邀请来的一位农民。这位来自湖北省洪湖市的农民,经历了洪湖从美丽丰饶的宝湖变为浑浊贫瘠的“死湖”的过程。
“小时候,大概是30多年前吧,洪湖真叫好。”张圣元回忆起洪湖美好年华时,有些眉飞色舞。那时的洪湖,鸟语花香。“湖水清澈见底,珍珠莲藕数不清,一朵朵荷花开在湖面,衬着满湖绿色,就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随便扔一块小石子,就会惊起一群野鸟,各种各样的鸟飞上天空,能遮住太阳。湖里,各种鱼儿在自由自在地穿梭着。”
好景消失得很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们开始采用新方法捕鱼。“用电,用爆炸,用毒药,用迷魂阵、密封阵等有害渔具去捕鱼,鱼儿越来越少了。”张圣元说。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前往洪湖开发,由于过度利用,水草少了,鱼虾也少了,湖泊进入恶性循环。“为了养更多的鱼,需要投放更多的饲料,水体污染就更严重。”张圣元说:“洪湖简直就成了死湖。”鸟儿也开始遭殃。捕不到鱼,村民们开始打野鸟。张圣元在2004年前就靠打鸟维持生计。
湿地保护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官员雷刚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洪湖几经“生态浩劫”,闸口等水利设施的修建首先切断了洪湖和长江的联系,周围居民和涌入的移民开始大肆围垦湖区四周的浅滩,致使水域面积在20年间就骤然从110万亩缩小至53万亩。人为活动的加剧,使得湿地植被遭到了无情破坏,候鸟水禽被大量猎杀,野生鱼类遭到滥捕。上世纪90年代以后掀起的围栏网养殖热潮,造成了对湖泊生态环境更为严重的破坏。
2002年,雷刚到洪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个洪湖,海陆空天罗地网,竹竿、围网、地笼布满湖内。上世纪90年代高强度使用围网养殖,洪湖被分割成许多小池塘,像个水上村庄,有的渔民还在湖上建房子,养牲口,定居,生活垃圾把湖给污染了。水草消失,野鸟消失,水质从2类下降为4类甚至劣5类,380平方公里的洪湖,死寂了”。
在雷刚眼里,整个长江中下游湖泊的现状大致如此。湖北,这个有“千湖之省”美誉的长江中游省份,目前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仅剩217个,由于与长江的联系被切断,许多湖泊还在继续萎缩消失。洪涝灾害不断的同时,由于采用不恰当的开发方式,鱼类资源趋于枯竭。
重建长江生命之网
雷刚去洪湖的目的,是要在当地建个示范区。
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获汇丰银行的支持,与湖北省政府签署5年合作框架,共同推动“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生命网络”的工作,实施“还长江生命之网”的长江项目,试图通过对示范点采用新的发展—保护模式,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法。项目计划在3到5年内,至少恢复1个湖泊与长江的生态、水文的季节性联系,恢复鱼类的洄游通道,保护物种多样性,并建立保护区,恢复江湖河复合生态系统,同时推动流域综合管理,从物种、生态系统及生态区三个层次网络系统的重建去实践“恢复长江生命网络”的理念。
洪湖就是这个项目的示范点。
2003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到张圣元所在的阳柴湖村,配合洪湖湿地保护区,改造5000亩核心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项目负责人王利民博士说:“长江项目采用国际上成熟的改造理念,试图通过恢复生态环境重新确定当地发展和保护思路。”工作人员拆除围网,恢复开阔水面,为水鸟栖息提供条件;调整养殖结构,人工种植近千亩水草,促进水质恢复;恢复与江河联系,保护动物多样性。
张圣元开始不相信洪湖还能活过来。“世界自然基金会教我们如何生态养殖,还建立了泵闸,引长江水到洪湖。现在,洪湖环境变好了,水清了,鱼虾回来了,鸟儿也回来了。”被没收了猎枪之后,张圣元成了洪湖湿地保护区的巡护员。“以前,我一接近鸟儿,它们就来攻击我。”现在,他已经和鸟成了朋友。“去年夏天,我站在湖里看护鸟蛋,鸟儿飞起来对我表示欢迎。这一幕场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湖水漫到他的胸口,而眼前是一朵朵粉红的荷花,天上是一只只盘旋的野鸟。“那画面可真美啊,感觉又回到了我童年时代。”他的理想是把整个洪湖都恢复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样美丽的环境。
“经过一年的努力,如今的示范区水清草茂,莲藕飘香,鸟儿翔集,还有国家珍稀鸟类东方白鹳和白面琵琶鹭。”雷刚说,“同时,由于调整了种养结构,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的湿地产业,村民收入提高了。”
更让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的工作人员高兴的是,由于示范区初步成功,湖北省政府坚定了恢复洪湖生态环境的决心,不仅成立专门机构管理,还拿出7300万元,用于洪湖生态建设。
能否解长三角发展之困
“通过长江项目解决生态问题的模式,可以让老百姓成为湿地主人,成为湿地的管理者,在保护的同时兼顾发展。”王利民说,长江项目虽然主要是在湖北示范,但其运作模式已经吸引更多的目光。他说:“安徽安庆对我们所提倡的重建‘江湖联系’的模式很感兴趣,主动提出要加入我们的项目。”安庆的白荡湖成为第4个示范点,也是华东地区惟一的示范湖泊。
对于整个长江流域来说,长江项目所做的只是一小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在上海新天地图片展览区,王女士看到图片中满目疮痍的长江很震惊:“如果长江上中游被破坏了,那么,处于下游的上海,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梦达先生也说:“长江从上海汇入大海,同时也为上海人民提供着饮用水源,作为中国第一大河的长江,今天她还哺育着沿江4.2亿人口。但是,长江正遭受巨大威胁。长江三角洲在下游,中上游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下游,长江治理得好不好对这个地区有直接关系。”他说。
更重要的是,长江项目不仅仅是恢复生态环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我们讲生态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在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找到平衡,摆脱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欧梦达说。
对于经济发展迅猛的长江三角洲来说,如何解决发展和保护的问题一直是个课题。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局局长蒋海涛说,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增长极,而对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来说,长江是其动力之源。因此,保护长江以及流域的湖泊和湿地就显得更为重要。他说:“上海是建立在河口地区的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目前,上海的发展对土地需求相当大。如何在发展中有效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发展成为上海面临的大课题。”
王利民也说:“就拿太湖来说,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的大湖泊,它为周围的城市提供了发展的资源。太湖的发展和保护一直为人们关注,但这个问题目前解决得并不好。”
长江项目现在虽然在湖北示范,但对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更为尖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是否也可值得借鉴?
链接
“生命之河”成功案例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莱茵河、多瑙河和密西西比河开展的一系列“生命之河”项目,普遍取得显著成效。其中莱茵河项目更是得到欧盟和流域各国政府的高度肯定。
莱茵河蜿蜒流过9国,都是工业高度发达地区,其下游主要在荷兰。同中国一样,土地紧缺的荷兰曾广泛地进行围湖造田和围海造田,以致到20世纪下半叶,莱茵河水灾频发,水质恶化,两岸居民深受其害。世界自然基金会自1987年开始探讨在莱茵河恢复湿地、重建河流生命(后称“生命之河”项目),1995年得到荷兰政府的重视,并推广到整个下游地区。仅仅几年时间,莱茵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洪水也难以成灾,正走上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来源:华东新闻/记者王伟健/记者屠知力摄200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