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吨污泥
迫使居民离家
昨天一吃过早饭,家住长寿区凤城镇余家湾的余长兴老人就与老伴开始整理衣物。
“这个地方没办法住了,我们得到县城孩子家里去。”余长兴把桌上的口罩一甩说,“污水处理本来就臭,现在还堆放些污泥,一出太阳就臭得不得了,这口罩能顶啥用哟!”
长寿污水处理厂离长江不到500米。该厂二期工程备用地上的200多吨污泥,离余家只有200来米远。
昨日记者在二期备用地上看到,一小半杂草已被黑色污泥覆盖。由于前几天下雨,污泥附近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凼,里面蠕动着密密麻麻的黑褐色小虫。污泥上,成群蚊蝇飞舞。
现场倒污泥的师傅告诉记者:“一旦下大雨,这些污泥必将冲得四处都是,到时更难打整!”
垃圾处理场
提出“收污”新要求
长寿排水有限公司经理陈卫民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2万多吨污水,产生30吨污泥。2003年6月污水处理厂运行以来,污泥一直都拉往同是国债项目的长寿马家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为了降低污泥含水量,2004年10月,污水处理厂开始在污泥里添加10%的生石灰,用编织袋把污泥装起来后,再堆放在垃圾处理场。
“然而4月30日,长寿区环卫所突然来函,要求将污泥含水量降到65%以下才能进入垃圾处理场,否则从5月8日起停止接收污泥!”陈卫民说,“按照设计工艺,污泥含水量在80%以下。我们加了生石灰,含水量已达到70%左右。而加石灰打包处理已花去了110多万元,在目前严重负债经营的情况下,按照现在工艺和处理方式,怎么也不能达到65%以下!”
污水处理厂
半月后面临停运
5月4日,陈卫民将一份请求协调继续接收污泥的紧急报告送到了长寿区政府。“后来我们又去找了区市政局领导,但对方始终不答应污泥进垃圾处理场!”
无奈之下,污水处理厂只有将污泥堆放在二期工程备用地上。从5月8日到昨日共8天,已堆放了200来吨污泥。
“为了减少污泥排放量,污水处理厂适当调高了污水的污泥浓度,目前已经达到4000毫克/升。一旦污泥排不出去,浓度超过6000毫克/升,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就将崩溃!”陈卫民有些一筹莫展,“最多再过半个月,污泥就会堆满这几亩空地!那时就不得不停运,每天两万多吨污水也不得不直排长江!”
涪陵污泥
直接倒入渣场
随后记者赶到涪陵污水处理厂。涪陵排水有限公司经理石本高告诉记者,垃圾处理场曾要求污水处理厂降低污泥含水量。后来排水公司找到了污水处理厂附近的一家倒渣场,那里20元一车随便倒。于是,他们将每天产生的60多吨污泥直接倒进了倒渣场。
记者在倒渣场看到,污泥与大量弃土混合在一起,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
收了污泥形成大片沼泽地
“我们也知道污水处理厂的难处,但我们也不能再接收含水量65%以上的污泥!”长寿区市政局副局长郭水文拿出一本马家沟城市垃圾处理场整治方案告诉记者,“大量污泥已经在垃圾处理场形成了一片大的沼泽,并堵塞了渗滤液和气体收集系统。如果不进行及时整治,下边沉积的甲烷气体越来越多,这垃圾场将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投资一个多亿的国债项目将面临崩溃。”
散堆污泥?
形成大片沼泽
据介绍,在马家沟垃圾处理场还未投入使用的前三个月,污水处理厂就开始运行,含水量在80%左右的污泥开始散堆在坝前填埋。
“当时对污泥的处理主要是采取与生活垃圾混合的方式。但每天接收的生活垃圾只有100来吨,而污泥有30来吨,其混合比达到了30%,而真正能有效处理的比例最多是10%。”郭水文说,“虽然后来加石灰打包,但含水量依旧下不来。”
郭水文说,由于污泥含水量高,颗粒细,透水性差,造成了坝前区域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严重堵塞。渗滤液无法排除,大量散堆的污泥已经在坝前形成了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深3.5米的沼泽地。
“去年年底,一条狗不小心踏入了沼泽地,扑腾了几下就直接沉了下去!”郭水文说,由于沼泽地的形成,后续填埋工作无法进行,极易造成机械或工作人员下陷或是滑进沼泽区。
甲烷气体?
成为定时炸弹
昨日中午,记者赶到了马家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大坝前形成了一大片水凼,不断有气泡从中冒出来。一些打包的污泥浮在水面上。
“由于排气不畅,里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甲烷气体。如果不及时对气体收集系统进行疏通,随着天气日渐炎热,将可能重演去年我市一家垃圾处理场爆炸的事故!污泥主要堆积在坝前,大坝一旦受损,垃圾处理场就得报废!”郭水文称。
4月中旬,长寿区市政局请来了重庆大学城环学院多名专家对垃圾处理场进行现场踏勘。专家们提出:必须尽快彻底清除垃圾坝前污泥和渗滤液形成的沼泽地,检修渗滤液系统和气体收集系统,以消除安全隐患。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只能接受含水量在65%以下的污泥。因为这样的污泥经生活垃圾混合后不会形成沼泽,我们可以填埋在其他作业区。”郭水文说。
清除沼泽?
资金尚有缺口
让郭水文更头疼的是如何对已形成的沼泽地进行清除整治。
“按照专家意见,机械作业清理可能损坏下边的防渗膜,建议采用人工方式。这样一来面临两大难题:一是2000多吨污泥向何处转移?二是人工清理测算要花500多万,这钱又从哪里来?”
(来源:重庆晚报,作者:记者李伟采写、张质摄影,200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