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发言

http://www.waterchina.cn 2006/5/31 水利部

实践治水新思路  努力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

江苏省水利厅

(2006年5月)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国土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3万亿元,占全国的10%,财政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建设和谐江苏的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实施新《水法》,认真实践治水新思路,努力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以构建“三大体系”为重点,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江苏国土面积较小,经济发达,水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本地水资源不足,过境水资源相对丰沛;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特殊的省情赋予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艰巨任务。为此,我们坚持着力构建“三大体系”,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需求。一是着力构建现代水利工程体系。江苏地跨长江、淮河、太湖三大流域,境内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等大型水体并存。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了统筹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景观等问题,我们在继续强化防洪、除涝工程体系的同时,着眼于水资源的调度配置、水环境改善和水景观建设等,切实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固并完善水利工程体系。这几年,我们先后实施了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无锡五里湖和梅梁湖生态修复、苏州西塘河引水、宿迁废黄河整治等一大批环境水利工程。通过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增强了江水北调、东引能力,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并通过科学调度,多次成功避免了淮河上、中游污水对洪泽湖的影响,保障了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二是着力构建法规体系。依法管理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保障。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全省水资源工作实际,先后修订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制定出台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地下水开发利用规程》以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实施办法等。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修订或出台,既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也有力规范了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三是着力构建行政管理体系。在实施生态省建设中,省政府将单位GDP水耗、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每年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并发布公告。省水利厅将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作为全省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每年确定工作重点,既有量化指标,又有工作责任,年终全面考核。同时,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1.55亿元用于水利信息化建设,建成了省、市、县三级主干网,启动建设了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建设了省级取水许可与地下水管理系统和水资源、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在部分地区建成了取水在线监测系统。

  二、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扎实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水法》赋予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综合管理。一是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管理。2003年完成水功能区划分,在全国率先以水利、环保部门联合报省政府审批。随后,采取召开座谈会、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连续三年开展了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界碑规格分别采用了2×1.4米和3×5米,累计投入经费900余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对重点水功能区完成了纳污能力计算,并依法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按月开展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并发布通报。二是加强重点水功能区的生态治理。针对部分水功能区水生态功能退化、污染严重的状况,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结合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对苏州的城河、南京的秦淮河、无锡的梅梁湖和五里湖、扬州的沿山河、泰州的凤凰河等重点水功能区进行整治,建设了一批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水利工程。连续4年开展县乡骨干河道疏浚工程,共疏浚河道3327条,5.9亿立方米;去冬今春以来,又组织开展了农村村庄河塘疏浚工程,已疏浚村庄河塘44325条(个),1.6亿立方米,不仅提高了河道的引排蓄功能,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水环境。此外,我们还完成了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的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并进行监测;组织编制完成重点水功能区整治规划,开始着手城乡河网水系规划工作。三是认真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以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努力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认真组织编制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近期即将完成并报省政府批准施行;开展了“饮用水源地保护行动”,全面调查饮用水源地现状,开展集中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行为。南京、盐城等市水利部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对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通过改变航道、封堵排污口、搬迁污染企业等多项措施,改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全省各级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水利系统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着重建立健全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省厅制定并发布了《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从组织体系与责任、信息传递、应急响应、保障措施,以及水质应急监测和水利工程应急调度等多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积极争取饮用水源地保护地方立法,《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已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计划。

  三、以苏锡常禁采为重点,全面加强地下水管理

  上世纪80年代,苏锡常地区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出现了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000年,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对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至2005年底,圆满完成了省人大规定的禁采目标任务,累计封填深井4745眼,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该地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区和稳定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提高到99%,地下水漏斗面积从2000年的55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468平方公里,三市市区地面沉降速率控制在每年10毫米左右,外围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总体趋于稳定。同时,地下水禁采还带动了区域供水、节水改水。五年累计形成300多万吨/天的供水能力,实施节水技改项目128项,累计压缩地下水开采量近9亿立方米,全面提高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管理水平。这项工作在全国创造了四个“第一”: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地下水禁采工作的目标、程序、措施和要求,全国第一;在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实行地下水全面禁采,五年累计封井4745眼,区域覆盖范围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首创;五年投资110多亿元,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供水,在全国首开先河;全面建设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全国领先。省人大、省政府都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我们全面加强了全省地下水管理工作。完成了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并经省政府批准。各市编制完成了五年地下水压采计划,2010年前压缩至可采总量范围以内。全面实现地下水计划管理,每年初由省水利厅下达地下水年度开采计划,逐级落实至每眼深井,不定期组织检查和互查。通过调整和优化水源结构、节水技改等措施,努力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对部分水源替代到位地区的深井进行了封填。全省除苏锡常地下水禁采区外,地下水开采量已从2000年的12.5亿立方米下降至2005年的7.7亿立方米。

  四、以载体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我们提出了以载体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即将节水型社会分解为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等载体,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加强规划和研究。编制完成了《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完成了《江苏省节约用水规划》、《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与对策》等专题研究,调研起草了《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初稿。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徐州和张家港两个市已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试点规划已经水利部审查批复。同时,我省还确定了第一批12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县)。从2002年起,全省各级开展企业节水技改示范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760多个示范项目,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试点、示范,积累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三是积极培育各类节水型社会载体。节水型农业方面。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推广湿润灌溉、控制灌溉等节水技术,积极开展节水型灌区创建。节水型工业方面。会同省经贸委创建节水型企业30余家。经全国节水办同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节水型产品认定工作,认定和发布了一批节水型产品。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区方面。组织开展了“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家庭”、“节水型高校”等创建活动。苏州市计划投资1亿元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并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计划2008年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盐城市在响水县花园小区等部分有条件的居民社区,开展节水型社区创建试点。“十五”期间,我省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得到较大提高,万元GDP用水量从2000年的351立方米下降至2005年的283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农业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比重下降9个百分点。

  五、以水资源费征收为重点,逐步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我省从1994年开始征收水资源费,最初标准较低。为此,多次调整征收标准。2001年,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费调整至当地自来水分类到户价;全省地表水资源费由每立方米0.01元调至0.03元。2004年,全省地表水资源费调至0.13元/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费除苏锡常地区外调至平均0.80元/立方米。同时,不断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2002年,会同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出台了《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征收对象、征收和上缴方式等,并明确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节水措施推广、水资源管理和奖励等方面。各级水资源费征收部门积极运用法律、行政、科技、经济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费征收到位率。“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征收水资源费7.7亿元,既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又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

  根据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精神,我省积极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上一轮机构改革中,全面理顺了节水、地下水管理的职能。自2000年11月全省第一家水务局成立以来,目前,全省已有宿迁、苏州、淮安3个地级市和34个县(市、区)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占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0%以上。各级水务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苏州市水务局自2002年成立以来,对原来分部门、分行业的涉水事务进行统一规划,完成了《苏州市城市防洪规划》、《苏州水网水质改善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苏州市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和全市排水规划、供水规划、河网整治规划等,并建设了一批城市水环境整治、供排水和节水工程。宿迁、宜兴、东台、溧水、武进等地水务部门积极实施区域供水,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条件。大多数水务局积极探索和实践水务市场化运作,广开投资渠道,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务投融资体制,BOT、BT、转制、拍卖、贷款、利用国债、提取土地出让金等多种融资形式在各地水务建设中都有实践。目前,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理念普遍得到社会认可,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重点,进一步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

  近年来,我省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重点,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开展各项规划。2002年我省启动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省厅成立规划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负责规划编制,取得了一批成果。完成了调查评价阶段的工作,并结合我省实际开展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水价对需水的影响、节水指标与节水潜力研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等专题研究。张家港、太仓、常熟、江阴等地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高水平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受到了一致好评。同时,还完成了节约用水规划、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一批规划,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科技创新。完成了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生物-生态技术治理新沂河污染河水示范研究”;利用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无锡市开展了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苏州市和镇江市实施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专题研究;宜兴市开展了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并列入水利部水源地保护试点;无锡市编制完成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审查,正在积极申报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

  总结近年来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治水新思路的指导。1998年以来,新一届水利部党组着眼于宏观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治水新思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新思路为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二是法律法规的支撑。以2002年新《水法》出台为契机,我省也修订或出台了一批配套法规和规章,各地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如《苏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徐州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权威,规范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三是制度创新的保障。近年来,我省不断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水资源管理制度,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排污口审批制度、企业用水考核制度等,有力地保障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典型示范的引导。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坚持典型示范引路,逐步推广。如苏锡常地下水禁采分五年实施,逐年积累经验,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节水型社会建设从节水技改、节水型企业创建开始,逐步形成一系列载体建设;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专题研究,逐步掌握关键技术等。这样既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也充分发挥了科学指导、分类指导的作用。

  我们虽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与江苏“两个率先”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要求相比,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全面加强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