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2006年5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几年,宁夏水资源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实践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从区情出发,建设节水型社会,探索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区情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中游,国土面积6.64万km2, 2004年总人口587.7万,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宁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1250毫米,年降水量289毫米,当地自产水资源11.63亿立方米,量少质差。正常年份国家允许宁夏耗用黄河40亿立方米水量,加上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706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3。由于近年来气温持续偏高,有效降雨很少,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水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生存的第一需要。干旱缺水是宁夏的基本区情。因为没有水,中部和南部山区的人民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缺水的现实极大地影响了我区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是制约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宁夏经济必须年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立足自治区区情,充分利用当地水、土、煤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宁夏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宁夏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大部分储量主要储藏在黄河以东的宁东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煤炭、电力、化工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带。规划到2020年在宁东地区形成年产1.3亿吨原煤的大型矿区,建成总装机容量2679万KW的9座大型坑口火电厂和年产82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以及煤基烯烃、煤基二甲醚、甲醇等化工产品,如果这些项目能够全面建设,据初步测算,届时可新增工业产值916.9亿元,可实现全区经济GDP翻两翻的目标,将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腾飞。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水是至关重要因素。如何解决我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宁夏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当前水利部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区是传统的农业省区,水资源主要依靠国家分配的40亿m3黄河水,且95%以上用于农业,用水结构失衡,造成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三产产出比例为14.4:49.8:35.8,产出效益低下。现实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用水观念,打破旧的用水管理模式,开源节流,优化配置水资源,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高效率方向转移,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的选择。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做大做好节水这篇文章,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们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明晰初始水权,为市场配置水资源奠定基础。在水利部水权水市场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状,考虑未来发展的原则,我们对国家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指标进行合理配置,制定了《宁夏黄河水资源初始水权分配方案》,明晰了各市及灌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初始水权,将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比例由现状的0.3:0.5:92.3:6.9调整为1.6:2.5:85.0:10.9,提出了引水量、耗水量控制指标。《方案》已经黄委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2005年根据该《方案》确定了各干渠引水权和各直开口用水权,并按照用水权进行了供水,实现了在水量调度和管理上的节水。
二是开展水权转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从2003年开始,我们开展了黄河水权有偿转换试点工作。由企业投资,水利部门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把节约出来的水转换给工业企业。在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编制了《宁夏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报告》,制订了《宁夏黄河水权转换实施意见》、《宁夏黄河水权转换实施细则》、《宁夏黄河水权转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水权转换良性运行机制,签定水权转换协议,企业到位资金4420万元,节水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通过实施水权转换,实现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调节水资源逐步得到了优化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获得了最大利用效益,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了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拓展了水利融资渠道,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政府投资搞水利,良性循环的水利投资机制正在形成;农民的水权没有减少,农业用水得到了保障,粮食产量连年丰收。水权转换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地解决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已形成了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用水,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我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道路。
三是加大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工程节水提供保障。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53亿元,相当于1949-2000年投资总量的1.7倍,比“九五”期间增加34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扶贫扬黄灌溉一期、沙坡头水利枢纽、长城塬引水、东山坡引水、桃山引水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引黄灌区续建配套、水权转换、黄河宁夏段治理、宁东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顺利实施。河西总排干、两两合并、沙坡头北干渠、卧龙山水库、西庄水库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蓄水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基本形成,防洪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四是大力推进城乡水费改革,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引黄灌区建立了“农民+用水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改革现有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实行了“三费合一”的“一价制”水价政策,推行了水管单位“一费开票到户”、农民用水协会“一票收费到户”的水费收缴机制。灌区已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907家,管理支斗渠4000多条,控制灌溉面积500多万亩,初步实现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各水管单位延伸服务结合、与乡村行政管理结合、与农村信用合作平台结合的服务体系。协会管理的灌区支斗渠责任明确、灌溉秩序明显好转、群众水商品意识增强,灌区节水幅度15-20%,每亩减少水费5元左右,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支撑。
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银川市从200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行普及IC卡水表,完成市区近18万户IC卡水表改造,抄表到户率达到100%,实行居民阶梯式水价,开展“供水服务进社区”的活动,使机关、企事业单位节水率达到3%—5%,居民节水率达到10%—15%,实现了城市人口增长,而用水量不增加的目标。其它地市也已制定出阶梯式水价,并逐步推行,有效地促进城市节水。
五是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使水在流淌中增效益。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流淌的历史,水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我们注重水工程的综合功效,拓展“塞上江南”的内涵,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城市水系建设从单纯的防洪、河道治理转变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银川市整治唐徕渠穿银川市城区段,建设青铜峡河西总排干;石嘴山市、吴忠市融防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通过城市水系改造,把过去直接排入黄河的洪水、沟水、中水及渠道退水引入城市中,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管理、湖泊湿地资源化利用、清水污水分离使用,美化、靓化了城市环境,增加了城市的生气、灵气和竞争力,在城市环境美化、土地增值、人居品位提升中实现了水利增效。
六是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全区共成立17个水务局,其中5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水务局,13个市县成立了水务局,占同级行政区的60%。各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逐步理顺职能,正在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现代水务管理体制。
七是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依靠科学进步,向节水要效益。近年来全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多万亩,推广集雨节灌面积70万亩、井渠结合灌溉30万亩、水稻控灌面积80多万亩,引黄水量由1999年的88.6亿立方米减少到2004年的66亿立方米,减幅25.5%。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是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提高,建设节水型社会深入人心。加强了全社会节水宣传,在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我区在明晰水权、农民用水协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权转换、建设节水型城市、城市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等一系列工作,通过水法宣传、执法检查、环保世纪行等活动开展,水资源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都非常关心水的问题,节约用水、关心水、珍惜水的意识明显增强,建设节水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正在演变为全民的自觉行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节水意识的增强,对我区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们更加清楚认识到,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没有水我区的一切事业都将无法继续。解决水的问题就是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只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真抓实干,通过各种节水措施的实施,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节水不但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且水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也是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虽然我们在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些工作,但要彻底改变我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水的问题,解决好水的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走这条路,我区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2004年初,自治区做出了在全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决定,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并颁布实施。
自治区成立了以主席为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并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了统一布置,正在全力推进,编制了《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于今年3月2日通过了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审查。总体思路是围绕各业用水安全的保障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以转促配、以联补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是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建立区域高效节水的经济产业体系;二是以重点农业配置和节水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区域水安全保障与高效用水工程技术体系;三是以水权制度和水价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健全的科学水管理体系;四是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促进人水和谐为目标,构建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五是以健全节水法制和促进公众参与为核心,营造良好的节水社会环境。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实现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按照这个规划,我们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水资源工作的总纲,将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通过发展节水型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理顺水资源利用的生产关系,促进水资源理性文明消费,为宁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
首先,做好总量控制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进行引黄、扬黄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之间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保持区域间的均衡协调发展;进行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之间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引黄水与当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的统一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在全区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建立水资源取、供、用、排、回用全过程的用水管理体系,实现全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继续探索水权分配、转让和管理,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规划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其次,调整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产业结构体系。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依托于宁夏土地资源和能源优势,确立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方向,其中农业发展要改变传统高耗水低产出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走水土资源整合,发展高效农业与经济农业,形成“粮-经-草”三元结构的大农业体系;工业发展广泛采用节水型、节约环保型的新工艺、新技术,走节约环保型的生产模式,要确定节约为重,保护为先的节水理念,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利用工业产出相对较高的优势对农业的反哺,实现区域工农业双赢的局面;南部山区要保持和加强以封山禁牧为主的生态保护政策,以促进生态修复和涵养水土。
第三,建设和完善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适应的工程设施体系。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继续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骨干排水沟系、机井设施工程以及黄河治理等续建项目建设,以青铜峡灌区“两两合并”、沙坡头南北干渠改造和跃进渠扩整等工程为重点,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工程建设。中部干旱带要以提高扬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构建扬水工程良性运行体系,依托扬黄水源调整用水结构,变单一向农业供水为向人畜、工业、城市及生态综合供水,变单季供水为四季供水,建设集中人饮安全工程和部分工业供水工程,通过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促进扬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南部山区以大流域为骨干,加快山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人畜引水工程、集雨工程、淤地坝工程建设,构建库坝塘窖水资源配置体系。城市水系建设突出营造水环境,改善水生态,通过建设城市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营造优美水环境,构建灵性城市。
第四,建设和完善政策及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科研、推广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究与 开发。研究制定鼓励节水、限制浪费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生产、销售和使用节水设备;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及水费计收体系,发挥价格在节水中的作用;农业节水在现有的工程节水基础上,研究适宜我区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建立和推广适宜的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工业节水应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加大非传统式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研究解决再生水存在着水质、运行管理等技术和设备配套等问题,促进污水再生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我区是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条件落后,建设节水型社会还需要大量投入,来保证各项措施的实施,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改革体制、理顺机制和完善制度。在此,衷心希望水利部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继续支持和关注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帮助我们把宁夏水的问题解决好,把宁夏节水型社会这项工作做好,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