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突出强调这一人类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地球陆地表面的40%属于旱地,上面居住着全世界1/3的人口——近20亿人。“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最重要的纪念日之一,旨在为提高世界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强政治上的影响力。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并发布一个主题,联合国和世界各地组织相应的纪念宣传活动,宣传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发布了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理念,体现了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概念。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宣传活动是为呼应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
在联合国纪念世界环境日的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地球陆地表面的40%属于旱地,上面居住着全世界1/3的人口——近20亿人。对于绝大多数旱地居住者来说,生活是艰难的,其未来常常是不稳定的,他们处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边缘。荒漠化同土地退化相关——由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所致的土地生物生产力的丧失。它影响了地球1/3的面积和超过10亿人的生活。在社会和经济损失方面,它还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后果。
众所周知,水是最宝贵的基础自然资源,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衍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人口、耕地平均,水平很低,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如果地球没有了水,世界将是一片荒凉,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无尽的沙漠,一切生物也将不复存在,生命的迹象将消失。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1亿人口得不到干净的水,每天大约有6000名儿童死于不卫生的水和不合格的卫生条件所引起的疾病。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着水资源的危机。同时,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我们要通过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更加侧重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各种环境议题,使广大民众有能力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积极力量。促进各方面深入地理解:各民众社区正是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概念的关键所作,以及倡导和推动建立一个确保各国家和各民族在得以共享更安全和更繁荣的未来的伙伴关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国家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让我们行动起来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
2003年:水——二十亿生命之所系!
2004年: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2006年:莫使旱地变荒漠
(来源:中国减灾协会,作者:韩淑云,200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