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嘉兴工作站6月5日讯)浙江省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运行情况
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是一项跨区域联建的系统工程。工程服务范围包括:嘉兴市区、南湖区、秀洲区、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嘉兴港区等主要区域。工程设计规模近期为日处理污水30万吨,远期为55万吨。整个工程由主体工程(即污水集中输送、处理和排海系统)和八个城网工程(城镇污水收集系统)两部分组成。主体工程连同各地城网收集工程在内,总投资超过17亿元,初步设计于2000年3月20日由省发改委批复,总投资86355万元,累计下达国债资金245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6600万元。嘉兴市区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包括1999年开工的嘉兴城市污水管网近期工程(一期)、2002年开工的嘉兴市市区污水管网系统二期工程及2004年开工的嘉兴市市区(中环路内)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嘉兴城市污水管网工程(一期)初步设计于1998年10月26日由省计经委批复通过,总投资10011万元,无国债资金,建设内容包括13条污水管以及3座泵站,管线总长度为29.29公里;二期工程初步设计于2002年4月19日由省发展计划委批复,总投资13720万元,累计到位国债资金4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23条污水管以及4座泵站,管线总长度为39.75公里(含横穿支管);嘉兴市区(中环路内)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城网三期)初步设计于2004年8月4日由嘉兴市发展计划委员会[2004]347号文批复,总投资21225.1万元,近期(2004-2006年)工程投资概算9726.38万元,累计下达国债资金1200万元。
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主体工程于2002年底基本建成,2003年4月投入试运行,至2005年年底完成投资86000万元,累计建成污水输送主管网93公里。各地城网建成配套收集管网491.06公里,输送泵站45座,其中嘉兴市区配套污水管网工程一期已于2004年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行,目前正在竣工决算;二期截止到2005年12月底,按概算已完成概算投资10712万元,完成管道铺设22.283公里,泵站4座;三期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已完成概算投资1515.18万元,完成管道铺设7.79公里,完成道路污水管道18条,防洪泵站改造10座,小区污水截流40多个。目前,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每天的污水收集处理量已达到24万吨,占设计能力的80%,最高达26.2万吨/日。在服务区域范围内已有720家企事业单位和40多个居民区入网。2005年全年累计完成污水输送处理量7532万吨。
这项工程虽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其效应已经开始体现出来。一是开创了区域联建的运行方式,走出了治污实施外排的路子,改善了区域的水域环境。二是缓解了省际边界由水污染带来的纠纷,维护了边界渔民的切身利益。三是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四是污水处理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试运行,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做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与污水现状不配套。首先是氧化沟工艺不配套,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停留时间不到5个小时,比常规缩短了三分之二以上;其次是设计污水进水浓度与实际进水浓度不配套,设计是按生活污水为主的工艺,进水浓度COD要求为400mg/L以下,而收集的污水主要是以工业污水为主,进水浓度超出一倍以上;三是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相对滞后,影响了氧化沟工艺的功能,目前,生活污水入网总量还只有6万吨左右,其中市区占了80%。
2、输送运行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污水入网量日平均达到24万吨,虽然离满负荷还有6万吨的余地,但承担嘉兴市区、南湖区、秀洲区和嘉兴经济开发区及嘉善县的污水输送管线和泵站每天的输送量已经超过了18万吨,最高达到20万吨,而该区域管线和泵站设计能力仅为17.8万吨/日,部份时段已存在严重超负荷运转,给污水输送安全带来了隐患。整个工程6万吨的余量主要是平湖、海盐和嘉兴港区的纳污量。一期工程污水输送主管线只有一条,从运行二年的情况看,沉降、脱管、管道移位等情况已多次发生,如果超负荷运行长期得不到解决,给安全输送和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威胁。
正在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严格控制污水入网浓度,通过内部挖潜,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1、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接入量。市政府确定县(市、区)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市区每年安排3000万元,使市区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在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0%。
2、严格控制入网水质,降低入网污水浓度。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决定,通过由环保部门牵头,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对服务区内日排污量超500吨,及排污量不到500吨但浓度较高水质复杂的企业进行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督促排污企业实施必要的预处理,保证入网企业特别是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规定的入网标准的管理措施,以此来控制进水浓度。
3、开展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技术改造。委托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中石油东北设计公司、浙江大学、浙江省环科院等设计研究单位开展技术设计与论证,着手进行工艺改造。经实验室小试、生产现场实验,根据多家单位的改造方案,综合专家意见,我们采用增设浮动式曝气设施,添加活性微生物的技术方案,进行生产性试验,提高生物处理能力,强化生物处理效果。
(二)启动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适当深化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弥补一期工程工艺的不足,并通过管网的科学布置,使浓度较重的污水更多的导入二期工程,降低一期工程污染浓度的压力,确保一、二期工程都达标排放。
1、建设二期工程,进一步改善区域水环境,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迫切需要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来配套。根据服务区范围内有关县(市、区)年度污水量,2005年底服务区内排污总量达到50.2万吨/日,收集污水量最高达到25.9万吨/日;到2007年底排污总量将达到60.2万吨,收集总量将达到39万吨/日;2010年底排污总量达到75.3万吨/日,收集总量将达到60万吨/日。由于嘉兴的河道坡降小、流速慢,淤积严重,自净能力差,受潮汐影响经常滞流、倒流,同时过境水量大,但水质差(均在五类和劣五类之间),内河环境承载的容量非常有限,不妥善处理好污水的出路难以达到省政府提出的“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因此需要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新建30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和长度为40.9公里的输送主管线及4座污水输送泵站,增加污水输送与处理能力。
2、建设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一期工程,实现污水处理达标运行。为了使嘉兴市污水一期工程达到排放标准,必须进行彻底改造。根据多家设计院的达标排放改造方案,一期工艺改造需要投入资金1.6 –2.0亿元,且需要近一年的改造工期,还需停产3-4个月,专家建议应结合二期建设实施一期改造,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的达标排放问题。设想二期工程以处理工业污水为主,采用厌氧酸化水解+A2/O鼓风延时曝气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进水标准COD≤800mg/L,出水标准COD≤180mg/L,并通过管网的科学布置,使浓度较重的污水更多的导入二期工程,降低一期工程处理负荷的压力。同时结合一期污水厂一些必要的工艺改造,从而使一、二期工程都能实现达标排放。
3、建设二期工程,实现安全输送。一期工程污水输送主管线只有一条,从运行二年的情况看,沉降、脱管、管道移位等情况已多次发生,如果超负荷运行长期得不到解决,给安全输送和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管线二期工程实施中,管线设计在吸取一期工程建设运行的经验,也吸收了同行的成功实例。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减少管网的淤积堵塞,减缓软土地基对污水输送影响,提高安全运行的能力,管线采用全压力流的输送方式。管材将优先推荐采用螺旋缝埋弧焊钢管,使管网运行管理方便、抢修维护容易。并与一期工程管线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二期工程管道形成互通,以确保管道输送的安全性。
4、建设二期工程,打开输送瓶颈,解决当前部份区域污水排放出路。05年6月份以来,每天的入网污水量均超过22万吨,最高达到26万吨,现在虽然离满负荷还有6万吨的余地,但是承担市区(包含南湖区、秀洲区、经济开发区)及嘉善县污水输送的嘉兴2号泵站和3号泵站的输送量已达到了18万吨/日,最高日达到了20万吨,而2号泵站及区间管道设计流量只有17.8万吨/日,日污水输送能力已达到满负荷,最高日超出设计规模流量的22%,超规模主要原因是秀洲区王江泾、秀洲新区、洪合等区域污水的接入,上述区域原不在一期污水工程服务区域,为了解决江浙边环境污染纠纷以及石臼漾水厂水源保护需要和当地工业经济的发展,将上述区域污水提前接入到一期污水工程,造成了当前市区超负荷状况,给污水输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迫切需要新建输送管网,提升该区域的污水输送能力。
(来源:浙江省嘉兴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