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人工湿地为生活水“去污”
我市在孟河镇通江花园建成全省首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使农村生活污水有了新出路
龙网常州晚报讯 家住孟河镇通江花园3幢的林清,每天早上7点就
会准时来到小区对面的花岗岩景观槽。看看从这个槽口里流出的水是清还是浊,他就能大致判断出整个小区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否达标。这个景观槽旁1500平方米的芦苇丛里,“隐藏”着我省首个分散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本月28日,该项目即将接受市科技局的验收鉴定。高级工程师,常州市排水管理处副处长许光明表示,这一项目非但将成为长江和太湖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样板,对于改善全国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具有相当的借鉴。
林清记忆中,在没有建人工湿地以前,自己搬进的这个拆迁安置小区里,两个化粪池总是臭烘烘的。他不知道的是,当时小区里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直接让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水流进了新孟河——这是常州直通长江的三条河道之一。
由于城市污水管网目前还无法覆盖,郊区和农村的生活污水大多都这样流进了河道。为解决城郊结合部分散污水处理问题,市规划局、中德项目办及新北区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和论证,在新北区孟河镇通江花园北侧建设分散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许光明介绍,人工湿地为生活水“去污”的原理是这样的:小区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道到达污水调节沉淀池,经由污水泵提升,由布水管洒在生长着芦苇的生态滤床上。滤床石料表层的微生物,再将进入污水中的细菌、有机物质层层过滤吸收,逐步净化。有着发达的根系的芦苇,在吸收污水“营养”物质的同时也疏松着湿地,帮助“去污”。污泥则每隔半年通过污泥泵打到污泥生态干化滤床中,通过光照蒸发一系列过程,风干成了有机肥料。
据监测,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检测已经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B标准。处理污水的效果达到了,小区周边的环境也得到了美化。在城市集中管网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来说,这也是经济上可行的。湿地使用寿命可长达15年,且滤床表层材料翻新后还可循环使用。根据测算,在广袤的城郊和农村地区,修建集中式管网的代价是集中污水处理厂的10倍。目前,我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1吨污水的成本差不多在2元左右,而这个1300人的居民小区,采用分散式人工湿地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还不到1元。
(王锦萍 姚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