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1月29日电(记者胡苏)“生活污水真是肥,浇灌的林子长1年,能顶普通树林长5到10年!”在厦门市狐尾山公园,园艺工苏清河轻轻摩挲着一棵碗口粗的树干说。后山那些同时栽下的苗,至今仍是手腕粗细的“小老头树”。
苏清河所在的林子,是2002年初厦门市设立的“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浇灌山林地工程”试验林,占地4万多平方米。这片原本光秃秃的黄土坡,经过4年生活污水的滋养,出落得郁郁葱葱。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加上污水处理厂大多没有除磷脱氮工艺,尾水排放氮、磷超标严重,厦门近岸海域和地表水富营养化加剧。与此同时,沿海近岸山体土壤日益贫瘠,山林植被缺乏足够的养分。
一边是山“穷”,一边是水“富”,何不引生活污水上山?厦门市环保局局长谢海生说,将污水处理厂简单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尾水就近引上山浇灌林地,既能减少对江海的污染,又能为山林植被提供必需的氮、磷等养料和水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然而,也有不少人质疑,生活污水回灌山林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会不会散发恶臭污染空气?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对狐尾山试验林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检测。研究中心教授卢昌义表示,试验证明,生活污水回灌明显提高了山林生长速度,同时林地土壤、植物对污水中的氮、磷、大肠菌群等污染物质具有极好的截留和消纳作用,不会造成新的污染。“污水浇到土里,臭味最多一个晚上就没了。”
据环保部门统计,厦门近岸山体面积约98平方公里,每日需灌溉水约98万吨,而全市日产污水仅50万吨,可以完全被山林吸收。目前,厦门已着手在全市实行“污水上山”工程,预计“十一五”即可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全部用于回灌山林、绿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