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城市零售水价的大幅攀升,世界水务巨头迎来了在中国投资的最好时机。
北京市丰台区看丹乡杨树庄的工地上,在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的包裹下,四个直径50米的混凝土水池,已经从地底下伸出地面,这就是北京市卢沟桥污水处理厂的施工现场。“今年12月份能够完成主体结构,明年6月份试水” ,该工程项目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半个月前的北京第六届科博会上,威立雅水务与嘉里公用事业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签下了卢沟桥污水处理厂特许服务协议,该联合体将与北京排水集团组建联营企业,共同拥有卢沟桥污水处理厂20年的专营权。
从初试锋芒到停滞不前
刚刚在今年5月完成更名的威立雅,其前身是法国威旺迪环境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提供全面环境服务的专业集团,2002年营业收入达301亿欧元。威立雅这个名字来源于奥德塞神话传说中的风神Aeolus,表达了威立雅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洁净的公共产品的诉求。
卢沟桥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威立雅在中国投资的第6个大型项目。早在20世纪80年代,威立雅也就是当时的威旺迪就通过其水务工程专业子公司OTV-Kruger在中国开展业务,而当时中国的水务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因此,威立雅的业务开展得并不是很大。直到1997年6月,威立雅在天津接到了第一笔大单——天津凌庄水处理厂的改造和20年的经营权,协议总投资额3000万美元,威立雅持有新公司55%的股权,处于控股地位。在天津的项目上,威立雅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特色——政府认为,新公司成立以后,不能给社会增加新的包袱,不能把原企业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尽管不是十分情愿,新公司还是接收了老水厂的全部170多名老员工。
1998年,威立雅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组成的联合体取得了成都第六自来水厂B项目18年的经营权,该项目总投资1.065亿美元,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批准的BOT(建设、经营与移交)项目。该项目经过了严格招标,世界几大水务集团都参加了投标,最后的结果让政府十分满意——比起计划的1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中标的实际投资额节省了1/4的资金;运营期1.27元/立方米的综合平均供水价格也低于政府的预期水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计划没有变化快。水厂建成以后,成都市却出现了用水需求不足的情况,原来设计的40万吨日供水能力竟然过剩了。虽然成都市自来水公司仍然按照合同照单全收,可心里总感觉有些别扭,坊间一直有该项目合作不顺利的传言。
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在原来的水务项目中可谓比比皆是。清华大学生态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认为,1999年以前,一些城市在水务上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把吸引外资作为企业脱困和甩包袱的一种手段,动机不纯。另一方面,政府对成熟的BOT等运作方式又经验不足,当时很多项目都按照投资减去成本以后给外商一个固定回报,同时政府财政还提供担保。如此优厚的条件使得国际资本大举进入国内的水务市场,等到政府发现吃亏以后,由于顾及到国际影响,往往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对纯粹的民营企业,政府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在全国考察过许多项目的傅涛说,他在长三角地区看到一个民营企业的BOT项目,政府觉得吃亏以后就动不动拿水价和收费来威胁投资方。
199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造成了政策的急刹车。报告认为,外资在国内水务行业中取得的利润率高达24%,高居外资进入的所有行业之首。这与当时流行的固定回报率的合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由此引发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强烈关注,对威立雅等国际水务巨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当时威立雅公司的母公司威旺迪集团正沉溺于大肆收购传媒而不能自拔。里里外外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威立雅在中国策略的改变。在1999年以后的3年时间里,威立雅在中国的业务停滞不前,竟然连一个像样的项目都没有做。
加速的时机到了
到了2002年,威立雅这个沉睡了3年之久的巨人突然醒了过来。2002年5月,威立雅与浦东自来水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经营上海的水务服务。2002年11月,威立雅分别在宝鸡拿下一个自来水项目,在珠海拿下一个污水处理项目。
今年9月10日,在北京科博会的城市发展重点项目招商推介会上,威立雅总裁普格里奥力拔头筹,如愿签下卢沟桥污水处理厂特许服务协议。在签协议时,坐在前排的许多其他外商企业的金发碧眼的总裁们也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满是羡慕之意。普格里奥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对中国的业务成长非常有信心,我自信能够实现营收两年翻一番,并持续地实现营收翻番。”
的确,加速的时机已经到了。据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介绍,原来国家对城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这些设施就没有太多的投资限制,各城市政府在一定的投资限额内有完全的自主权。而在城市管网这方面,自2002年4月1日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也已经将原来禁止外商投资的供排水管网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威立雅投资的浦东自来水项目,就首次包括了管网和配送。
在管制放松的同时,需求也在大幅度地增加。随着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逐步重视,在水务方面的投资大大地提高。国家要求,到2005年,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达到60%。根据威立雅的估计,在中国光污水处理就有4000亿元的市场,加上2000亿元的供水市场,整个市场的规模应当有600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城市的零售水价也在大幅攀升。以北京市为例,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的自来水价格已经经过了三次大幅度调价,其中居民用自来水的价格总体上涨了80%以上。而且,北京市的水价到2005年还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上涨72%,达到5元/吨。对于威立雅这样的供应商来说,下游零售水价的上涨就意味着能够与政府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也就意味着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经营模式的轮回
对于重新回到舞台中心的威立雅来说,江湖已经不是原来的江湖了。近几年来,水务已经成了国内外大资本逐鹿的重要战场。另两大国际水务巨头苏伊士、泰晤士一直都在不停地跑马圈地,柏林水务等其他公司也不甘人后。国内资本也没有闲着。根据中国水网的统计,一年以前,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仅有5家涉足水务;而短短一年以后又有20余家上市公司进入水务市场,其中不乏首创股份、清华同方等重量级企业。
重新回来的威立雅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威立雅了。浦东水厂项目既是一个分水岭,又是一个转折点。对于任何一个水务项目,都可以将其分为前期的投资和后期的运营两大部分。在浦东水厂项目以前,威立雅在中国的水务投资均亲力亲为,而且居于主导地位。如天津的水厂就是威立雅自己投资收购并控股的,成都的水厂威立雅在项目公司中也占有60%的股份。由于项目融资中资本金部分往往只占总投资的20%~30%,其他的投资就必须通过融资方式来解决。由于威立雅在项目公司中居于控股地位,也就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最大的风险。
浦东项目是个绝唱。从此以后,威立雅在项目前期的投资策略上有所改变。公司通过与国内强势企业如首创股份、深圳水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以合资公司的名义来进行投资。而且,威立雅在合资公司中均不控股,如在与首创股份的合资公司中占49%的股份,拟参股的深圳水务集团中占45%的股份,均处于二股东地位。在国内水务项目的投资中,威立雅在需要投资的时候往往以合资公司的身份出现,如宝鸡水厂项目就是以威立雅和首创股份的合资公司来投标的。实际的资金由谁来提供,也不言自明。如果不是投资和运营捆绑招标,威立雅就更加侧重于做后期的运营。如珠海的污水厂项目,总投资额2600万欧元,全部由香港投资者提供资金,威立雅则负责设计、设备供应以及运营。今年的上海米其林项目、上海白龙岗项目也都是如此。刚刚中标的北京卢沟桥污水厂项目,威立雅在投资上也可谓雷声大雨点小——项目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威立雅的实际投资仅仅为1000万美元。
威立雅中国区公关政府事务部经理黄晓军在谈到公司减少前期的投资时说,由于一般情况下政府的信誉比公司的信誉高,在项目融资时由政府出面举债比由威立雅举债的资金成本要低一到两个百分点,能够大大降低整个项目的融资成本。可是仔细一想,就发现这种说法值得推敲。目前完全由政府做融资主体或提供担保的项目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项目融资往往是由各地的专业水务公司作为融资主体,他们的信誉度就一定比威立雅要高吗?
实际上威立雅只不过是重复了它在欧洲的做法。在威立雅的母国法国,水务项目的投资往往是由国家、地区政府以及社区作为主导,同时吸收部分民营资本,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往往交给像威立雅这样的专业运营公司。也就是说,国外的水务市场已经分得非常精细,像威立雅这样的专业运营公司,每年投入5亿美元用于水处理方面的研发,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后期的运营而非前期的投资。对于这一点,黄晓军也并不讳言。
在中国,一切都在变化。原来地方政府的观念中,招商就是为了引资,而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引进技术和管理的重要性了。如果说以前威立雅做了一些自己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做的事的话,现在的威立雅已经不再需要改变自己了。项目后期运营的主动权,威立雅还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了运作宝鸡水厂的项目,威立雅和首创股份成立了两个项目公司,一个是投资公司,另一个是运营公司。虽然威立雅放弃了投资公司的控股权,可是运营公司的控股权却是说什么也不放手了。
(IT经理世界 作者:冀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