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2月10日讯)2009年9月8日,来渝参加第十一届中科协年会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刚刚在大会上作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报告,就接受了媒体专访,进一步为推行节能降耗、建设“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声疾呼。
水价调整,应遵循“谁消费谁承担”原则
今年以来,包括北京、上海、沈阳、昆明等全国多个城市,纷纷酝酿水价调整,听证会上常常听闻“水价上涨可以遏制水资源消耗”意见。
记者就此征求徐匡迪的看法。他沉吟片刻回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采用一些市场化办法来调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过去他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上海的水价同比就比较高:“如果价格过低,扭曲了市场的价值观,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提高水价,实质上最主要还不是针对用水量,而是针对污水排放量。”徐匡迪解释说,用水越多意味着产生的污水越多。把污水处理费用纳入供水成本,水价确实要提高。
徐匡迪认为,水价调整,一定要遵循“谁消费谁承担”的原则,消费大户必须承担更多成本。对老百姓的用水,则必须考虑居民收入和承受能力,不能盲目一刀切。
单靠涨价和行政指令,不能从根上解决节能降耗问题
“单凭涨价这种市场调控或者行政指令,都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徐匡迪说,“现在都讲市场经济,有些人认为我有钱我爱怎么花都行。对,你有钱可以消费,但你没有权浪费。因为资源是全社会的”。
徐匡迪认为,过去我们多半用道德约束浪费行为,今后还要通过宣传向公众强调社会责任。
“我就是CCTV10科教频道的粉丝,这个栏目经常讲科技与教育,我很喜欢。”徐匡迪向现场的CCTV10记者建议,不妨制作一档节目,系统阐述中国先贤“天人合一,顺法自然”等理念,让观众知道,古代的哲学家就懂得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榨取自然资源:“希望媒体能够多谈谈这些观念,让节约行为成为社会的时尚。”
节能降耗,首先要提高能耗效率
发展新能源是当前科学界十分热门的课题。而徐匡迪的看法更加务实:“从我国的现状看,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提高现在能源使用的效率。”
他举了一组数据,同样生产工业产品,提供生活服务,国内技术装备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5%-20%
“即便和外国政府、企业谈能源产业合作,他们也不指望我们立刻停用老式工厂,只要求把现有的钢铁、制铝、水泥、交通运输等行业能耗降下来。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
徐匡迪又报出一组对比数据———这七八年来,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成绩突出。生产一吨钢铁的能耗从900多公斤降到600多公斤。生产一吨电解铝的能耗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还低。去年他到美国演讲,对方听了都感到很惊讶。
水路运输单位能耗是公路的1/22
“重庆直辖以后,特别是最近五六年,变化非常大。”徐匡迪说,现在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宜居工程、畅通工程、森林工程建设都非常好,从理念上看,非常符合“两型”社会的需要。
徐匡迪特别就交通运输方式向重庆建言:“重庆是长江黄金水道货物的集散地,一定要充分用好水运。”
他解释说,公路的单位能耗是铁路的18倍,是水路的22倍,水路最为经济。在欧洲,鹿特丹进口货物大量都走水路,而不是公路。
“我们大力发展水利资源,近中期可以节油15~20%。”徐匡迪说,这同样是推进节能降耗的一大有力举措。
采访中,徐匡迪还透露了一个消息,中国工程院待条件成熟时,将在渝设立院士活动服务中心,不定期邀请全国各地院士再来重庆,就发展重大问题开展集中咨询和建言献策。
(来源:东方网,作者:罗静雯,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10年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