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2月23日讯)四川省,天府之国,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地处长江上游,人口众多、区位特殊,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四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四川,农业和农村发展日益强势,但农村环保和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环境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的比重不断增大,根据四川省2002年环境容量分析报告,全省农村污染负荷所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到30-40%,部分地区达到70%。“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它警示四川:既面临自身农村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也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长江中下游环境安全的重任!
如今,走进四川农村,你会感受到田园山水靓丽秀美;走进四川农村,你会领略到绿色天府流光溢彩,川味民居、藏羌风情、彝家特色,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2008年7月24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陈文华副省长代表四川省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2009年12月21日,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建设示范工作现场会上,四川省的一个县(洪雅县)和一个镇(宜宾市李庄镇)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工程彰显执行力,
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福祉的具体承载
聚焦一:党政一把手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四川的特殊地位和历史现状,四川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近年来,他们着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造绿色天府、建设生态四川”,强力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多次强调指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四川发展战略,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群众民生福祉。省委书记、省长的话语,已在各级党委、政府形成共识,各地已把农村环保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总体战略,作为民生工程统筹推进,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工程,彰显执行力,一届一届班子传好“接力棒”,打好“组合拳”。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每年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和“三农”工作方面的文件,都要专门强调加强农村环保和生态保护,统筹城乡发展。2006年以来,四川省连年都要专门召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又举办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新农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强力推进农村环保进入党校、进入中小学、进入村社。与此同时,四川省每年还把农村饮水安全、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小流域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等列入为民办实事目标及八大民生工程。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和环保成果,让城靓村美人舒心。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四川农村环保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环境保护的春天。
聚焦二:农村环境执法监管
“2005年9月,四川省对省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率先在全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污染控制监督管理处,实践证明,这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起到强化作用,成效明显。”杜明处长扳着指头,如数家珍地道来近几年来四川农村环保执法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各级环保部门切实履行执法监管职能,开展了以整治农村饮水环境安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综合整治小流域污染、整治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村地区工矿企业污染等为重点的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全省共出动5万多人次开展执法监察、监测,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近千家,农村环境面貌不断得到改善。
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工程赢得惠民心,
诠释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期待
踏访四川,深入各地,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让你感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力度之大,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之丰,“十一五”以来,他们认真实施《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防治规划》,积极开展了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亮点一:强力治理饮水环境安全
四川水资源丰富,但矛盾突出,饮水环境形势堪忧。近几年,省委、省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每年都出台了加强饮水安全工作方面的文件,去年3月,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的通知。他们全面推行“一划定、二取缔、三整治”。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前一年完成依法划定3472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2007年,依法清查、取缔了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关闭、取缔、搬迁了一批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违法排污企业。2008年,综合整治了全省城镇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2009年,深入开展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近年来,还认真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截至去年底,我省先后建成2.2万余处集中供水工程和185多万处分散供水设施,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213万多口,有效解决了2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难问题得到改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我省共克时艰,全力确保饮水安全。环境监测表明,重灾区20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次重灾区乡镇及重要流域控制断面没有发现重大异常情况,到目前,全省没有发生因饮水造成的疫情,确保了灾区群众喝上放心的水。”今年春节期间,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巡查汶川地震灾区环保工作时欣慰地说。
亮点二: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四川是畜牧业大省,随着畜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养殖污染负荷也陡增,近年来,他们加大了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05年,全省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和散户养殖的废物处理作了有益探索。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整治2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列入“十一五”十大惠民行动和八大民生工程。仅近3年,省财政投入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治理17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累计达1761处,总容积量43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1151万吨。在全省开展了科学划定养殖区工作,加大了新建养殖企业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目前,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亮点三:全面综合整治小流域及湖库环境
“目前,32条重点小流域中有16条达到水域功能标准要求。今年,我们要开展湖库污染治理年活动,让湖库真正得以休养生息。” 四川省环保厅杨雪鸿副厅长说。
四川有“千河之省”之称,但水质环境不容乐观。近年来,他们有效推动小流域及湖库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流域(湖、库)长责任制和一流域(湖、库)一策。2005年,省政府专门列支380万元支持各市、州编制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并已全部经当地政府或人大批准实施。2006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水葫芦综合治理的通知,开展了外来有害物种专项治理,5年来,仅水葫芦就清理了40多万亩,保证了当地行洪、排涝、航运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2007年,四川省以整治群众反映较大、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的升钟水库水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启动了湖库污染综合治理工作。2008年以来,省上重点对凉山州邛海、资阳市朝阳湖等5个大型水库进行综合整治,湖库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各市、州也按照湖库的承载能力,积极实施规划,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库区周边城镇的污水、垃圾的整治力度,治理农家乐环境污染300多个。
亮点四:有效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采用多种适宜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有效提高处理率是近年来四川省治污工作的一个重要推手。“十一五”以来,各地财政投入100多亿元集中用于村镇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成都、资阳、眉山、南充、广元等地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由政府统一出资为各村设保洁员,配购垃圾箱和运输车,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2009年,四川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城镇、村庄为重点,按照“四化”标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制定规划,如今,城乡面貌一天一个变化,处处焕发容光,得到老百姓交口称赞。
亮点五:有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四川省强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等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以来,他们开展了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2007年以来,开展了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同时,加强了化肥农药污染控制,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全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有效地减少了不合理用肥用药。积极开展了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
农村生态细胞工程夯实幸福图,
广袤的农村展现生态良好的绚丽画卷
汽车在蓝天白云、青山环抱的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越往深处走愈见开阔明朗,桃花绿树相映,房屋错落有致,村落干净整洁,村民劳余妙笔丹青……几分惊叹,几分羡慕,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这就是四川省一个偏僻幽静的川北小山村——苍溪县将军村。如今,类似这样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在天府之国枚不胜举。”四川省环保厅杨雪鸿副厅长欣喜地说。
实践一: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
近年来,四川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生态庭院经济,以积极改善农民饮食卫生和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开展了农村能源建设。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能源快速发展,相继出台了省政府令《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决定》,今年上半年还要出台《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条例》。到2009年底,全省已累计拥有户用沼气池480多万户,占适宜建池农户的56%以上,使1700多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全省沼气池总数约占全国总量的1/6。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富民安康工程”,藏区50%多的农牧户用上了太阳能。
他们立足四川实际,总结推广多种农村生态环保发展模式,推广了广元市苍溪县“六个一加三配套”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每户建成一个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个防旱池、一眼卫生井、一个垃圾箱、一套生态农居;生态循环建设配套、农村环保设施配套、生态家园文化配套),推广了眉山市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一乡一示范、一村一产业、一组一风貌、一户一循环),推广了眉山市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和一个污水处理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庭院,垃圾集中处理),推广了成都市双流县环境优美乡镇高起点、多样化的创建模式。成都市和苍溪县、双流县、洪雅县、南部县、丹棱县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试点地区,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实践二:全面推进生态示范乡村建设
“十一五”以来,四川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一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细胞工程整体实施,提出全省到2010年完成10个生态县、10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0个生态村、10000户生态家园的“十百千万”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程。目前,全省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6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61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村255个、市县级生态村450个;生态家园7970户。去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决定,强力推进“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每年选择5个城市、10个县、100个乡镇、1000个村庄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力量建设,积极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更好地服务好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醉看春潮润绿洲。四川正不断挺过风雨,艰难前行,依法推进,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迎来一个又一个农村环保事业的春天。
(来源:四川在线,作者:叶扬,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10年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