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2月24日讯)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国务院、省、市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山东省高密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李薇委员认为,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治理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农村环境保护力量薄弱。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而且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步伐;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一、着力建设清洁水源。要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估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强化水源地环境监察监测,加快实施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取缔所有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直接排污的排污口,确保水质达标。制订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切实加强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防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结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着力建设清洁家园。按照“三清”(清理粪堆、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通”(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宽带网)、“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用为先的原则,对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集中处理;对污水处理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进行处理;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生态方式进行处理。二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和偏远镇村“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三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态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市创建活动,结合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以生态创建引领和带动农村环保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着力从根本上消除“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现象。
三、着力建设清洁田园。一要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范镇村工业园区,根据工业园区规模与主导行业类型,建设相应规模的“三废”处理设施。各镇街要积极推进私营企业的优化升级和集中布局,引导企业入园进区,实施污染集中控制和处理。加强农村地区矿山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坚决关停、取缔非法实心粘土砖厂。二要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人口稠密区等敏感区内和布局不合理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和搬迁。严格控制小规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宰杀厂的数量,大力支持和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畜禽宰杀厂,实行废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推广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把畜禽养殖业发展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要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当务之急是引导农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秸秆生产沼气、气化、固化成型、青贮氨化、栽培食用菌等秸秆综合利用和生产有机肥实用技术,严格实行秸秆禁烧。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继续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抓紧摸清全市土壤污染现状,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要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中央和省分别出台了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工作“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每年都将列支专门资金,要充分用足、用好这些奖励政策。同时,我们要,一是研究制订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各级机关扶持共建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大对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有效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镇街负责、村庄实施、社会参与、多方投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街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市政府要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全市年度镇街综合考核指标,三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环保投入,落实目标责任。从垃圾处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分别选取几个试点村,先行示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环保、财政、市政、环卫、水利、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把农村环保放在心上,拿在手上,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
(来源:潍坊新闻网,作者:记者朱永昌,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10年2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