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安徽省合肥市发表生态誓言: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http://www.waterchina.cn 2010/6/27 21世纪经济报道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6月27日讯)6月23日至27日,世博“安徽周”开幕。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它省份不同的是,安徽省把首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集体推向世博平台,整体展示皖江城市带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产业转移集中区域和开发蓝图,以打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品牌。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也是安徽省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

显然,皖江城市带这艘战舰,希望借助世博这个大舞台,集体出海。在安徽周开幕式时,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层悉数参加。

安徽的高调不无道理。一方面,世博是一个绝好的向外界展示皖江城市带的平台。另一方面,安徽更是希望能把世博的几个关键词——生态、环保、科技等带回安徽,并植入皖江城市带的新一轮大开发中。

实际上,自示范区获批以来,外界对于其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打造“生态皖江”,更是给与了高度关注。安徽省高层也对此频频给与解答。如王三运省长就反复强调,环境保护方面,安徽在规划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我们的准入门槛要严把两个关,第一,是把住环境评估关,绝不让那些污染的企业进入我们的示范区;第二,是把住低水平重复关,我们绝不让低水平重复的项目进入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作为皖江城市带“带头大哥”以及我国惟一的濒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合肥,其一举一动更为外界所瞩目。

那么,接下来,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在巢湖治理上,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上,合肥会有什么新的战略性考虑?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以及在示范区规划中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园区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主任王华波。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

《21世纪》:本届世博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低碳、环保。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在环保治理上的投入力度非常巨大,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尤其是合肥的“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的治理理念,更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反响。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想法?具体是怎么执行的?

吴存荣:这几年巢湖治理对合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必须把巢湖的污染问题治理好。巢湖已经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的计划,但是目前来讲投入是不足的。

我们一个市虽然已经投入了近百亿的资金,但是这么多年投入近百亿资金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一个湖泊,它是一个自我循环和封闭的生态系统,它一旦得到破坏的话,要想恢复起来和治理好,从技术上讲要花几十年的时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先例,要花很长的时间,投入量很大。

我们一个基本的理念,也是根据专家讨论的结论性意见,要治湖必须先治河,入湖的河流必须要治理。治河必须先截污,把污水给截住,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路。这几年我们最大的成效就是对所有的入湖的污水进行清理,我们总共埋设了两千多公里的污水管网,建立了十几座污水处理厂,今年合肥市在全国36个大城市当中真正第一个达到了污水处理率到95%。现在国内很多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因为真正实现全截污、全处理,最近建设部准备在合肥开现场会推广这个经验。只有把污水截住了,然后才能改善河道的水质,通过生态调水的办法,最后才能达到治理湖泊的效果。合肥的目标是力求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巢湖。

王华波:“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建设发展的明确指示。自开园之初,我们便牢固确立了“环境优先”原则,确立了“以大项目为引领,努力建设一个科技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发展道路,确立了“狠抓源头管理,严格过程控制,强化末端治理”的基本发展路径,要求自己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数字政绩。

《21世纪》:合肥是我国惟一滨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巢湖治理对于合肥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吴存荣:巢湖治理对合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就必须要把巢湖治理好。巢湖流域是安徽正在实施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关键支点,是全省经济最活跃、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巢湖污染压力不容忽视,区域发展面临着重大环境制约。

我们一方面做好治理,另一方面也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拒绝承接高污染产业

《21世纪》:示范区获批为国家战略,可以说对整个皖江城市带都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机遇。但外界也担心会承接一些可能会对当地环保和生态带来很大压力的企业。合肥在承接的过程中,如何考虑的?

吴存荣:在承接的过程中,我们一个基本的选择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不能搞的东西一个都不能要,比如说高污染、高能耗的不能要。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产业布局发展规划,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新兴产业,对我们来说政策也是比较优惠的。一般比较落后的产业我们不能要,现在已经进入了选择的阶段,如果十年前招商引资很困难,肯定选择的余地小一点,现在选择的余地大一些。

王华波:承接不等同于简单的搬迁和复制,更不是饥不择食,“拣到篮子都是菜”。而是引进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能够发挥园区比较优势的项目,特别是能真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事实上,循环经济园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园区自始至终践行循环经济理念,严把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良好的发展环境与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吸引力,也是最强的竞争力。“环境建设”与“招商引资”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良好的环境可极大地增强招商引资效果;而成功的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各种成果,又可以进一步推动环境的优化。

《21世纪》:有没有被拒绝的企业?这种招商模式会不会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和效果?

吴存荣:我们这几年总共大概拒绝了100多个企业。从合肥市来讲,在产业规划上对化工排放和污染排放控制得非常严格,基本上不要的,如果你不能实现零排放,就不要。现在我们合肥的空气质量很好,我们氮氧化合物的空气含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的标准,二氧化硫的排放达到国家二级控制的标准,也远远低于国家的排放批准,这个要求还是比较严的。

王华波:我们这个园区先后共拒绝了40多个项目共约20亿元的意向投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宁愿发展慢一点,也绝对不能引进重污染、高耗能、落后工艺的项目;严格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坚决治污。设立环保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投入;强化末端治理,我们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

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招商引资,反而进一步加大了我们的优势。因为最终能被我们引进的,都是优质要素集聚,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和项目。例如,这次引进的兴国建材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利用磷石膏生产新型建材,变废为宝,可积极促进巢湖水环境的改善。实现了产业集群,并且量和质的方面都得到了保证。

《21世纪》:在具体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上,据我们了解,现在社会上对化工产业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地方对此讳莫如深,那么,作为一个位于示范区中的化工园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在产业上为自己精准定位?

王华波:首先,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化工产业也是一样。其次,化工产业并不就意味着高污染高耗能。事实上,化工产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加以引导,这个产业将是一个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产业转移不是任何产业都会转移,要清楚认识到什么产业会转移。对此,我们一方面组织专人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深入研究转移特点,找准产业转移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实地考察,驻点招商等主动作为,在产业上精准定位。

园区现已基本形成以基础化工为主线的产业链,下一步我们要以此为依托,以中盐等大项目为引领,以原料为基础,打造一个盐化、煤化、油化循环利用的具有创新性的独特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三者得以充分整合的循环经济之路;围绕合肥主导产业配套,在产业上抓集群,在集群上抓特色,在特色上抓规模。通过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橡塑材料等特色产业,将其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努力建设一个以新材料为特色的工业基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张军、孙小林,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10年6月27日)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