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2月15日讯)昨日湖北省武汉市水务局介绍,总投资约26亿元,通过五年的规划和建设,全市6个远城区和洪山区共完成新改扩建集中供水厂52座,转压站25座,新铺设管网约17722公里,日供水能力达93.86万立方米,解决了全市226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武汉“十一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已圆满收官。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心工程,工程的实施,对于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惠及226万农民荣获武汉中博杯·“十一五”影响三农十大事件之一。
为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将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把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作为市委1号文件提上战略高度,市人大连续3年作为2号议案办理。
为办理好2号议案,武汉市成立以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学忙为组长的2号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5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后续运营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市人大、市政协多次深入到黄陂、新洲、江夏等区调研,指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省市领导多次调研、实地走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并且在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区作为责任主体,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待;要多方融资,多元化投资;要保证质量,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老百姓“用得起,长受益”。
同时,各区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一方面采取多元方式积极筹措资金,通过财政配套、引进民营资本、调动社会能人参与、争取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在管好用好资金上狠下功夫,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管理制、建设工程合同制和资金审计制,有效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市直各部门依据《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狠抓政策配套和检查督办,全面确保“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完成。
据悉,近几年实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最满意的是受益农户。通水之时都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礼花,感谢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庆贺自己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安全卫生水,结束多年来饮用不卫生水的历史。
新洲
汪集供水塔
五大转变 八种建管模式
武汉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经验全国推广
总结武汉市农村改水到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整体工作呈现出“五大转变”和“八种建管模式”。这些典型做法,得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省饮水办的充分肯定。国家水利部农村饮用水安全中心副主任李琪表示,“武汉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5年来,我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多次得到媒体聚焦,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宣传等媒体先后作过专题报道。
2009年4月29日,水利部组织全国100个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代表约150人,以及2010年5月26日省水利厅组织全省约320余人,到我市黄陂区实地进行参观学习。
国家水利部农村饮用水安全中心副主任李琪在会上作了点评,他说,武汉市实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充分体现四条原则、一个代表,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符合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符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原则,符合解决民生现实问题的原则,代表了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武汉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据了解,武汉市在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不拘一格探索,根据不同情况,整体工作呈现出“五大转变”、“八种建管模式”。
其中,五大转变分别为:规划——实现了从区域分割到城乡统筹的转变;资金——实现了从多头分散到集中统一的转变;建设——实现了从小型、局部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转变;投资——实现了从单一政府投入到多元化投入的转变;管理——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转变。
同时,各区摸索了八种建管模式:民营合作模式、跨区供水经营模式、一区一网集约化供水模式、统筹经营管理模式、产权转让模式、业主能人参与模式、租赁承包模式、单(联)村级管理模式。
(来源:长江日报,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11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