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的倡导下,中关村成立了全国首家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要把城市污泥变成有机肥料、水泥原料、建材和工程回填土,充分利用起来。
可以预见,城市的污泥处理正在成为环保专家们关注的热点,也正在成为新的热门投资领域。但是城市污泥真的能轻而易举变废为宝吗?
污泥无害化利用率低
近年来,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投入每年呈较大幅度的增长,城市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有效地控制了水污染问题,而随之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剩余污泥却给城市的环境带来许多的麻烦。城市污泥含有大量有机成分,易腐烂、形成恶臭,极容易为病原微生物滋生提供环境。另外,部分城市污泥中还含有不同成分的重金属盐,很容易在土壤中沉积,超过一定数量将破坏农田的功能,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还将随着食物链危害人体的健康。土壤若被污染,将很难进行处理。
虽然城市污泥变废为宝已经没有技术上的难题,但是,目前城市污泥无害化利用率低却让人担忧,比如北京2002年有5家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132吨,而处理污水所产生的污泥达1030吨(含水率80%),现有污泥无害化利用率仅为20%左右。
北京城市污泥的早期处置方法是堆放干化后直接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业的发展,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污泥直接农用还会带来对环境的其它负面效应。城市污泥已从农民欢迎,变成被农民拒之门外了。
徐云说,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到2008年时城区日污水排放量高达200多万吨,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的时候,每天会产生2000多吨污泥,每年会产生80多万吨左右的城市污泥。形象地说,北京每天产生的污泥要用200辆次的10吨大卡车,才能运出城外。这些污泥如果按1米的高度堆放,占地面积需要1200亩。因此,北京市年80万吨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合理利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污泥处置技术待提高
在我国,城市污泥处理问题上世纪90年代才提上议事日程。除了对污泥缺乏科学认识外,也由于污泥处置技术难度高、投资大、回报不确定等原因,国内涉足于此领域的企业很少且规模不大。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给记者的一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干污泥180万吨(含水80%污泥900万吨);预计未来5年内每年将产生干污泥540万吨(含水80%污泥2700万吨),而现有污水处理中有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的还不到1/4,污泥消化池能够正常运行的也为数不多,有些根本就无法运行。因此,客观地说,国内污泥处理存在极大的隐患。
令人欣慰地是,日前组建的“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将在北京扩建和新建3座大型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中心,要在2008年前彻底解决北京城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80万吨城市污泥的处置问题,实现年生产25万吨有机肥料、10万吨水泥原料和工程回填土的加工处置能力,形成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经济目标。
污泥变宝需政策扶植
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污泥问题,我国目前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和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技术引导和支持。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执行老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该标准中没有污泥控制指标,直接导致了污水处理厂对污泥处置的不重视。 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特别增加了污泥控制标准的内容,要求城镇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处理,并提出了控制指标;以及农用、卫生填埋等的处置方法,尤其是重金属的控制标准限制提出要求。
徐云对记者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出台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现状与标准相差太远,他说目前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配套系列标准,如污泥资源化用途的肥料、建材等有关标准。环境的危机与环境意识的滞后紧密相关,对污水厂污泥也应有科学的认识,不经安全处置的污泥是有害物,不能直接利用。因此,对污泥的处置应像对待污水处理一样,应分区域集中处置,同样要支付适当的处置费用。为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并给予政策支持。此外,产业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适应当前市场环境最好的合作模式之一,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做出敏捷的组织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对我国同样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而目前这种新的项目组织形态在我国出现也需社会的科学认识和积极支持。
来源:人民日报 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