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0日,全国最大的垃圾发电厂——上海江桥垃圾发电厂点火。11月28日,浦东新区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成功运行120天。从上世纪80年代星罗棋布简易堆放的“垃圾山”,到今天的焚烧发电、生化造肥,上海多元化的城市垃圾综合治理体系初见端倪。
外滩记者 陈智民/报道
11月20日一大早,家住虹桥路693弄的郭梦婷提着两袋垃圾,来到社区集中垃圾的垃圾箱房前,将垃圾放进红、黑两色的垃圾箱里。然后,环卫工人把这些垃圾分类集中运到区环卫局的中心压缩站,经压缩后的垃圾再被运到垃圾发电厂焚烧。令郭梦婷想不到的是,自家的照明用电就是这些垃圾“变”来的。
包围与突围
1980年5月的一天,上海市一支由12条船组成的浩浩荡荡送垃圾的船队,由于浙江农民的拒收而被迫搁浅在杭州湾岸边。
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区的生活垃圾大部分运往江、浙两省和上海郊区的农村,用作农肥。1980年后,因为化肥的方便、有效,更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垃圾有害的化学成分增多了,农民不愿再接受这些城里人的“废品”。
1985年,上海周围的垃圾山增长到500多座。临时堆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战争时期,看到成片的坟头就会找到城市,现在,看到星罗棋布的垃圾山就离城市不远啦。”时任上海环卫局副局长的王胜利说。
1990年10月,占地4500亩的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竣工,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其后增至6000吨。
然而,单一的处于应急之需的填埋处理方式的弊端很快出来:首先,填埋方式占用土地面积最大,但更严重的是污染问题。
2003年11月28日,记者来到三面环海只与一村“接壤”的老港填埋场。在据老港填埋场西约1000米的老港乡中港村,村民郭林根告诉记者:“每到夏天,都会飞来很多苍蝇,厨房做饭都成问题,酸臭气扑面而来。而这在填埋场没建之前是没有过的。”据记者调查,老港填埋场的设计标准是“除蝇除臭”的。
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设计院院长徐文龙坦言“目前老港填埋场不能算是卫生填理,现在所要建的新的老港填埋场(第四期工程),是按国际标准来建设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上海垃圾的达标填埋出路问题。”
从填埋到焚烧
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由于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又易造成二次污染。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更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
中国最大的现代化的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在上海建起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就开始酝酿启用焚烧垃圾发电。1995年,上海环卫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徐振渠等六人到丹麦、瑞士、德国等国考察垃圾焚烧处理专利技术。2001年12月,投资6.7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上海御桥垃圾发电厂点火发电。
11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浦东新区北蔡垃圾中转站,垃圾在这里再次被分类、压缩后分运到焚烧厂、填埋场等垃圾处理终端进行末端处理。观看了垃圾处理“中端”程序,记者又跟随一辆封闭的运送垃圾的大卡车,来到浦东新区与南汇区交界的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如果不是大门这块牌子,谁会想到这样一个别墅般的地方竟是垃圾处理厂。
对于人们普遍担心的二恶英危害问题,浦东新区环卫局驻御桥垃圾发电厂的监督代表马建民先生递给记者一份2003年6月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该厂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抽查的1号炉指标为0.06 l-teqng/m3,低于欧洲标准(0.1 l-teqng/m3)。“这样的排放标准,对人类危害的概率就像‘航空空难’、‘人在平地遭雷击’的概率一样。”马建民引用专家的话告诉记者。
“四吨垃圾可以替代一吨煤的发电量,焚烧发电还可使垃圾体积减少90%,重量减少80%。”马建民介绍说,“垃圾焚烧后的残渣还能制成建筑用砖。”说着,他便拿出一块可砌墙的砖给记者看。
2003年8月御桥垃圾发电厂挂牌出售50%股权。十多家竟标中外企业中法国一家企业取得了购买权。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也步入了新的轨道。
御桥垃圾发电厂运行两年后,2003年11月20日,上海第二座、全国最大垃圾发电厂上海江桥垃圾发电厂建成发电。
从焚烧到生化
虽然焚烧可以节约土地,可以发电,但它也有局限性,对环境依然存在一定污染,此外,焚烧需要能源,处理成本比填埋高。
2003年5月8日,坐落在浦东新区曹路镇龚路村、长江入海口左侧的浦东新区生活垃圾生化综合处理厂正式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11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的生化处理厂项目部经理刘军说,“除了产品有机肥外,废木头,废砖瓦、废打火机……都是钱。”
在分拣车间,记者看到了垃圾处理的全过程。长长的输送带把垃圾送上现代化的分拣机,混在垃圾中的玻璃、金属、打火机等各种“杂品”都被分拣出来。生活垃圾在分拣后再进入车间发酵20天,再经一定处理就能变成无污染的有机肥。浦东新区另一家生化处理厂也在调试中。继卢湾区的餐厨垃圾处理厂之后,今年上海的南汇区、奉贤区、浦东新区也要建成日处理100吨以上的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餐厨经过处理,可作动物饲料。过去人们“有传染病菌的剩饭剩菜喂养动物”的担心将成为历史。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必须从技术、环境、生态以及人们的价值理念来综合比选,才能得出一个最好的效应。”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局主管垃圾处理工程的党委副书记陶渊说。
陶渊的设想是,上海的垃圾处理按照中心区、城郊区和远郊区组成10个综合的物流组合组团。这个组团应该包括从源头收集一直到末端处理,同时包含生化、填埋和焚烧的综合处置。陶说,他已经跟世界银行的专家交流过,日前,这个综合处理系统的方案,已进入世界银行的评估程序。 (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