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水务市场中,各路资本的进入为这一市场筑起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目前,在国内的北京、上海、沈阳、天津等10多个大中城市闪动着水务投资者的身影。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傅涛告诉记者:在建设部等有关部门文件的促进下,中国水业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而洋水务的高度参与使中国的水务领域更显国际化。
目前,以威利雅(原威望迪)、苏伊士(包括旗下昂帝欧)和RWE(包括旗下泰晤士)为代表的国际三大水务集团均已不同程度地投资中国水业。它们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特许经营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截止2002年12月,三大公司在中国的服务人口分别为750多万,1290万和560万,分别占他们全球服务人口总数比例的8%,13%和8%。
“洋水务”积极投资中国市场
洋水务投资中国水务市场的方式具体运作,可以通过法国威利雅水务公司在国内不同城市中的运营略见一二。
特许经营。1997年6月,威利雅与天津市政府签订了20年的特许协议,对天津凌庄饮用水厂进行改造和运营。据了解,这是天津市政府授许的第一个特许经营合同。水厂的日产量为50万立方米,服务的居民达400多万,投资金额为3000万美元。特许经营期结束后,该水厂将无偿转交给天津市政府。
BOT模式。1998年7月,威利雅获得了第一个有中国政府批准的水务BOT合同,即运营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项目。该项目是中国采用BOT项目的试点,也是中国第一个采用BOT形式建设的自来水水厂项目。在为期18年的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将负责项目的筹资、建设和运营。该项目投资额为1.1亿美元,为320万市民供应饮用水,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将无偿移交给成都市政府。
TOT模式。去年年底,威利雅水务集团与珠海市政府签定了总投资为2700万欧元,运营期为32年的污水处理合同。
控股。从目前的水务市场来看,洋水务与国内水企业合作时,其控股没有超过51%的,也就是说,在合作过程中,中方仍是控股方。去年5月,威利雅在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的运营,管理50年期的投标中,以高出标的估价两倍的价格从众多招标中胜出。据了解,它是中国第一个授予外方完整服务内容的公有服务授权经营合同,为中国水务市场上国有私营合作关系开了先河。
合作。今年9月初,在经过了多次谈判后,威立雅正式与北京卢沟桥污水处理项目签订了总投资达7.6亿元的合作协议。
“我们刚刚与卢沟桥污水处理厂签订了合作协议。”9月10日,法国威立雅环境的CEO亨利·普格里奥站在北京饭店的会议室不无自豪地对媒体宣布。威立雅环境将投资1000万美元,参股卢沟桥污水处理厂项目,这是北京市首个外资投资的污水处理项目。
据威立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总投资达7.6亿元的项目,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结构施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计划2004年7月建成投产。该厂负责北京市石景山、卢沟桥和丰台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规划流域面积55.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6.4万。“我们主要是负责这个厂的运营和管理,”威立雅中国公司的新闻发言人黄晓军说。尽管,这个项目在威立雅的诸多项目中不算太大,但威立雅全球总裁亲自到北京来签约,足以说明威立雅对北京市场的重视。
国内上市公司看好“水财”
在国内水务市场上,洋水务与本土水务公司之间的竞争早已是战鼓擂擂,就在洋水务全国各地到处“开花”时,本土水务企业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在往上“蹿”。
今年8月,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水务公司———京城水务公司挂牌成立,这是北京两大国有水务企业的强强联合。据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京城水务公司的全部注册资本为40.2亿元,由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首创股份(600008)凭借高碑店一期和10亿元的资金获得了京城水务49%的股份。
其实,在此之前,不少上市公司就已或大张旗鼓或悄悄地往里投钱。除了原有那些以水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如原水股份(600649)、武汉控股(600168)、南海发展(600323)等外,一些原本不做水务或非专营水务的上市公司也正加速向水务行业转型。以主营水电为主的钱江水利(600283)开始把主业由水电、供水并举转向以供水为主业;粤华电(000532)、长春燃气(600333)、重庆实业(000736)等都从水中嗅到了财富的气味,开始与水务进行亲密接触。
在这次“涉水”高潮中,这些上市公司对水务的投资呈现出多种形式和多领域的特点。如首创股份在与法国威立雅水务共同出资成立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后,又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京城水务公司,进军北京的污水处理市场。
“这些上市公司进军水务市场,主要以并购的方式开始,因为水务市场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行业。”首创股份(600008)战略企划部总经理贺峻峰这样总结当前中国水务市场放开后的投资模式。尽管水务的门槛比较高,还是有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挤入,分析人士指出,原因在于其作为公用事业的稳定的投资回报。
社会资本尝试“涉水”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政策的放宽,在众多基础设施项目中,民营资本率先在水务市场一展身手。
今年9月28日,上海市第一个多元化投入的排水运营有限公司———阳晨排水运营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对此,上海阳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仲辉表示,由于去年上海友联联合体获得竹园污水处理厂还在建设,因此他们目前成立的这家排水公司有幸成为上海第一家社会资本进入的并已经正式运营的排水运营企业。
其实,在此之前,民营资本已开始试着“涉水”。去年6月5目,上海友联联合体与上海市水务下属的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签约,获得总投资为8.7亿元人民币的上海市最大污水处理项目———竹园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标志着民营资本正式进入我国水务市场。今年年初,山东邹平县河务局和水务局300多职工自筹2100万元资金入股组建了邹河黄河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从而成为民营资本进入山东城市供水领域的第一例。此外,今年5月15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自来水公司也将经营权以2350万元拍给了民营资本。
而就在不久前的12月9日,成都市兴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谭建明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在即将进行的成都市沙河污水处理厂法人招标项目,受到了10余家民企巨头的青睐,这其中包括新希望集团、五粮液,以及新宏基、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等。(《市场报》记者 张然 侯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