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郭兰英的一曲老歌,很是让人怀旧,让人伤感。怀旧是儿时的情结,伤感则是现实的呼唤。山西的五谷依然很香,但汾河的水却是美景不再。缺水,山西严重地缺水。缺水的原因多多,我们不想多说,但缺水的后果就不得不说。譬如水价问题,这可是与3200万山西人民息息相关的大事,不能不说。
物以稀为贵。水尽管是国家的资源,但它毕竟已成了商品。商品自然就是有价的,不能免费使用。特别是城市,家家户户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用的是自来水公司送的水,当然应该支付一定的货币。水是有限的,货币也是有限的。有了限制,水的价格自然就成了大家都关心的话题。水价的制定有个原则,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又要维持水厂的正常运转,这对各级政府来说,委实是一件难事。再难也得去做,而且还得做好。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全省各级政府在“水”的问题上所做的工作深表敬佩,同时也对百姓的理解赞叹不已。
省城太原自然是全省最缺水的城市之一。有关资料表明,太原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43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量累计达到1.4亿立方米以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更使得太原屡屡闹“水荒”。2001年6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省物价局决定适当调整太原市自来水销售价格,由原来每立方米水1.470元调整为1.657元,居民生活及机关团体等消费性用水在1.35元的基础上,还要负担公用事业附加费0.135元和污水处理费0.25元,合计1.735元。实际上,在此之前,为解决太原水源问题,已经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调过价。为市民所不知道的是,调价后的收入并没有给了自来水厂,而是全部用于引黄工程建设及配套工程建设。尽管水价的调整频率比较快,两三年就调一次,但市民们每次都表现出了最充分的理解与宽容。2003年10月30日,引黄工程向太原正式送水,在充分考虑了引黄工程还本付息的客观要求和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后,水价再一次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后,由城市供水管网售出的自来水平均价为每立方米2.5元,居民用每立方米水的价格为2.10元,加上征收的0.10元公用事业附加费和0.25元的污水处理费,合计每立方米2.45元。虽然调整幅度较大,但市民们依然表现出理解和宽容。
临汾也于2003年11月26日调整了水价,居民用水由每立方米1.30元调整为1.70元。在9月23日由市物价局组织的听证会上,5位市民代表对政府所承受困难的理解与支持,使各个部门备受感动。市民认为,缺水是现实,如果真的哪一天没了水,即使每立方米涨到10元钱任谁也没辙,所以,他们宁可现在多付点钱,也要支持节约用水,支持政府办好“水”事。市自来水公司更是对百姓的理解表示感谢,虽然调价后依然成本倒挂,但毕竟为公司补了一定的亏欠,亏损额大为降低。市物价局一位负责人说,按照收入计算,水价的提高并没有给人们增加过多的负担,是较为合理的。
在全省11个市地级城市中,各家的情况各不相同。比如朔州,市自来水公司有两个水厂,水价是2000年制定的,居民用每立方米1.70元,但人们对水价几乎没有感觉。这并不是因为朔州人有钱,而是大部分朔州市民根本不用自来水公司的水。在朔州,自备井太多了,许多大单位从来就不和自来水公司来往。尽管市政府多次采取行动,多次要求关闭各单位的自备井,但收效却寥寥。在其他城市,自来水公司的水是绝对不够用的;但在朔州,自来水公司却发愁如何把水卖出去。
水是生命中的必需品,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就目前看,水的价格问题还不是首要问题。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水资源,利用好水资源。政府调高水价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让每一个市民都更加珍惜水资源。太原市的做法是,关闭自备井,进行居民用水一户一表制改造,既利于居民多样化用水消费需求,也可解决内部跑冒滴漏、窃水、总分表计量不符以及用户只能均摊缴纳水费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省物价局规定,水价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体现供水的商品价值,使水价达到合理水平;将水价改革与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造供水设施、推行科学节水制度结合实施;综合考虑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需要,兼顾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记者在采访中的最大感受是,虽然水价调高了,但不少人对水危机的概念并不是很深,浪费的依然在浪费。只有那些真正吃不上水的地方的群众,才懂得珍惜。记者以为,调节水的价格自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杠杆,同时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才能使人们从心底感觉到水的珍贵。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