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日本应对缺水危机的九项对策

http://www.waterchina.cn 2004/2/2 12:05:00 中国建设报

  日本曾在1994年遭遇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缺水危机,共计有41个都道府县、494个市町村、1562万人受到影响。针对缺水危机,日本各界人士提出了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案及管理意见。
  日本民众认为,缺水主要是由于雨水稀少而使河川流量或水库蓄水量大为减少,以致无法确保用水者的必要取水量。缺水的表现形态主要有:河川水的取水限制;河川水以外地下水等水源的取水限制以及替代水源的使用;供水限制以及持续性的恶化。应对缺水危机的基本原则是强化民众节水意识,通过兴建污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设施提高水的再利用程度,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节水与水资源开发并行,是扭转和遏制缺水局面的基本原则和综合对策。
  在缺水现实面前,日本政界人士认为要重新检讨用水安全,并从节水出发进行用水需求预测。实际上,除了因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使需水量增加外,同时还有因节水器具或污水处理后水的再利用等节水措施的普及而使得需水量减少。用水需求预测除了针对实际用水量增长外,尚需考虑可以定量且能够可靠地予以评估的节水因素的影响。同时将控制用水需求作为水资源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立节水型城市社会体系的同时,还应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即节流与开源并重。在开源方面,日本民众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一是海水淡化。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自行选择包含海水淡化方式在内的适合的水资源开发政策。二是积极兴建水库。在防洪的同时解决缺水问题,利用水库来进行水量调节是极为有效的,所以,应当积极兴建水库等水利设施。
  这次缺水危机直接或间接地对日本民众生活及社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确保安全稳定持续的城市水资源供应。日本提出了长期的应对策略。
  1.建设城市森林,保持水土
  关于利用森林来涵养水源所发挥的功能,目前尚未获得普遍一致的定论,因为森林作用的发挥受流域大小、地质、地形等条件的影响很大,对其进行定量评估并非易事。此外,森林的保水机能也有其局限性,当出现洪水或缺水情况时,要确保了解其减灾效果实在有所困难。然而,森林在防止土砂等之崩坍及防止土砂流出的机能上已广为大众所承认及肯定,所以有必要建设和保护森林。
  2.水库建设任重道远
  尽管现在建了不少水库,但总调蓄水量仍然太少。要正确认识水库的作用,使人们明白在那些缺水地区,如果不兴建水库,缺水情形将更加恶化;正确调节水库运行,以便使水库流量的排放不致成为无效的排放,而是能够满足适当的用途,即使在缺水时期,也应设定最低的目标流量,保证河流的生态用水。
  3.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缺水时期与平时的水权问题应区别处理,在缺水时期,虽然原本就由河川自流取水的用水者有其优先权,但各用水户也要互相谦让,共同推动水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缺水时期各个水系均设有缺水高速调整协调会,负责建议、指导、调整水资源的使用。
  4.要让城市公众了解更多信息有关缺水调整协调会的工作情况以及协调结果,要及时经媒体发布,同时,每日水库的蓄水量及河川流量也随时公布,各相关信息应保证尽可能地提供给媒体并向公众传播,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水资源方面的信息。
  5.尽量平衡相邻市县的供水差距
  对于那些从古至今就从河川自流取水的地区来说,当缺水状况来临时对其实施取水限制确实相当的困难,而且即使是临近的地区在供水上也可能会有差别,应当尽最大努力来缩小或平衡这种差距。
  6.加强城乡用水管理
  在缺水时期,农业用水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要采取必要的节水措施和严格的用水管理,促使农户在缺水时期尽早采取节水措施。
  7.根据用途确定用水优先顺序
  可以邀请有关用水户及协调机构共同研究、协商和确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状况的用水优先顺序和水量调整。由于生活用水关乎民生,因而居民的生活用水在缺水时期享有优先权。
  8.要正确评价节水成效
  9.重视和推广中水利用,在节水型社会体系形成时,不减少对缺水的忍耐力。
  10.加强雨水利用
  这对用水供需矛盾的缓和以及缺水耐力的提升是很有效的。雨水的利用取决于降雨,一旦遇缺水而降雨又极少时,雨水的利用也会随之不足。实践证明,雨水的利用对缓和用水供需矛盾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在缺水情况出现时,即使上游水源地仍不下雨,但只要下游需水地区有降雨,此时雨水利用的效果将非常显著。金磊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日本:看不见污水的污水处理厂(2006/2/3)
 日本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2005/2/25)
 日本开发成功有机氯化物污水处理技术(2004/8/5)
 乌镇“水处理模式”将被引入日本(2004/6/3 11:01:00)
 日本开发出污泥快速堆肥技术(2004/5/28 9:28:00)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