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在许多人眼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晋江市英林镇的居民,直到今年6月19日,镇里日供水3万吨的水厂试通水,才让他们把长久的期望变成现实。到年底,全镇居民都将可以喝上自来水了。
据了解,像英林镇这种一直没有通自来水的乡镇所在地,全省还有近12%。为此,记者连日来对全省的乡镇供水情况进行了调查。
能喝上水就不错了
在采访前,记者总以为,乡镇所在地没有通水的情况,在山区县市会比较多。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发现制约乡镇供水的因素很多,除了地理因素,水资源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都相当严重。
在经济发达的陈埭,镇第二自来水厂丁厂长对通水的历程记忆犹新。他说,在1994年以前,这里居民都是直接饮用九十九溪下游河道的水。那时虽然没有什么工业污染,但当地人参军体检时,许多人因为肝功能指标不行通不过。这就是直接饮用溪水带来的后果。后来,当地企业越办越多,河水受到的污染日益严重,再也不能从溪里直接取水了。于是,从邻近青阳水厂引水。开始时用塑料管,水压力很小,稍远一点或地势稍高,水就上不去,而且管道很容易受到污染。不过,那时居民已经很满意——能喝上水就不错了。后来建成了第一、第二水厂,才基本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加快,供水能力又不足了。2000年时,有的居民因为水量不足取用溪水,酿成了疾病的流行。
走进经济指标排在晋江市第5名的英林镇,记者见到居民墙上最多的就是写着打井队的电话。镇党委副书记陈文星告诉记者,这几年英林镇发展更快了,财税突破1个亿,但缺水这块心病一直未了。英林境内没有水源,当地居民历史上都是靠打井取水为生。现在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多为需水量特别大的服装印染企业。800多家企业,每家都至少打了一口井,有的大企业要打好几口井。他把这种情况形容为“打井大战”,井越打越深,从10多米到100多米,成本也从几千元涨到2—3万元。企业多了,外来人口也多了,地下水越来越贫乏。镇里原来也想建水厂,但水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建水厂,就必须从龙湖镇的龙湖取水。虽然龙湖是福建省最大的淡水湖,但水资源也有限。没有水源,有钱也没办法建水厂。还好,后来晋江市建成了引水工程,英林镇水厂的水源问题才得以解决。
打破资金瓶颈
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资金不足”。
据省水利厅农水处介绍,乡镇供水作为公益型的基础性设施,需要财政资金扶持和引导。省级财政近年来对乡镇供水进行专项补助和贴息补偿,对促进和加快供水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厦门市财政对乡镇供水的支持力度很大,1996年给9个未建水厂的乡镇每个补助100万元。水利部和农业银行的乡镇供水贴息贷款“九五”期间也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凭财政是不够的。因此,建立灵活有效的市场融资机制成了相当重要的补充手段。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在实践中,股份制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工程运营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工程效益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南安水头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股份制企业,2000年改制后,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拓展供水市场、合理调整水价等手段,当年内实现减员34%,增效21.1%,并提高供水服务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明溪县运用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有效途径,解决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明溪县由于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开发用水剧增,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充分发挥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形成蓄水、发电、供水从源头至龙头服务、管理一体化的体系,有效解决了以往水利工程供水和工农业及居民供水之间的矛盾。同时,拓宽了供水领域。利用水利工程的地貌优势,利用县水利局统管水资源的优势,将供水领域由城区向开发区延伸,向周边乡镇延伸。目前,3个乡镇水厂规模不断扩大,解决了乡镇所在地的供水难题。
福安市是省水利厅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很早就成立了福安市农村供水管理处,加强供水的行业管理,对原有规模小、标准低、效益不佳的乡村供水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对原有水厂区别不同情况,采用“宜统则统”、“宜包则包”、“宜租则租”等形式,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同时,拓宽筹资渠道,以股份制、贷款等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供水产业的发展。目前,由福安市水利部门实行产权与经营权直管的乡镇供水工程有7处,村级供水工程60处,日供水能力1.1万吨,年收入300多万元。加上在建工程投产后,日供水能力可达6.22万吨,年收入1000多万元。供水成为当地水利行业的骨干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水价改革迫在眉睫
不管是供水工作做得好的乡镇,还是准备通自来水的乡镇,水价偏低,供水工程难以实现良性运行,一直是热门话题。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新建的供水工程中,一般水价为1元2吨以上。但在已建工程和部分新建的工程中,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这个价位未能得到落实执行,低的水价仅0.5元2吨左右,这使得供水工程难以进行改扩建和更新维护,影响了供水的良性运行。
据水利厅农水处介绍,当前,水资源紧缺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因此水价改革问题迫在眉睫。
乡镇供水普遍规模小,用户分散,成本高,水价低,收费难,给供水企业运行带来严重困难,提高水价尤显迫切。但是水价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不能不慎重。
在采访中,许多供水单位说,水价是供水单位的生命线,因为合理的水价才能确保供水事业健康发展。省水利厅与供水企业协会已经开展供水工程水价调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测算,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物价部门和当地政府支持,加快推进供水水价改革。供水单位也按照国家行业政策的要求,摸清家底,搞好固定资产的清理登记,界定供水工程产权,为水价测算做好各项前期工作。新建供水工程的水价在工程建设前,由有管理权限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实行“新水新价”,对水价不到位的供水工程不予审批。据了解,福建省乡镇供水水价在2—3年的时间,可以逐步趋于合理到位。
相关链接——乡镇供水:现状和目标
福建省乡镇供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省财政每年用于乡镇供水补助达1000万元。省水利厅制定了全省乡镇供水发展规划,加强乡镇供水的管理,明确分级管理的责任,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广中外合资、股份合作办供水的经验,鼓励水利部门组建供水公司,参与乡镇供水建设,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乡镇供水企业协会,开展供水企业资格审查和发证等。
这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城乡供水的发展。“九五”期间,全省新增乡镇供水260处,总投资5.6亿元,累计建成乡镇供水836处,全省乡镇供水普及率达82%,居全国前列。
“十五”期间,福建省将全面完成乡镇供水工程建设任务,实现全省乡镇所在地乡乡、镇镇通水,即,2004年底新增乡镇供水200处、日供水能力40万吨,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乡镇供水普及率达100%,累计日供水能力达到229万吨。( 方承 黄河鸣 黄心蓉/文 兰伟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