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亚是上世纪50年代规划建设的城市,1960年4月21日正式成为巴西首都。这里地处巴西中西部高原,水资源不多,一年中有5个月气候干燥。巴西著名城市设计师科斯塔利用当地丘陵地形,筑坝截住帕拉诺阿河等几条河流的河水,形成了一个周长达80多公里的湖泊,以调节旱季空气湿度,为城市补充水源。
但是,由于过去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将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内,帕拉诺阿湖不到20年就出现了“环境灾难”,有害水草大量生长,水体严重富氧化,每到天气炎热的季节,湖水中就会散发出恶臭。
为治理湖水污染,巴西利亚市政府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别在帕拉诺阿湖南部和北部建立了两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和水质监测网点,严格限制含有大量有毒物质的污水入湖,让湖中生态系统恢复自我调节功能。
政府还大量投资铺设下水管道网,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市的污水回收处理系统。目前,全市已有15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达到87%,处理率达到66%。为从源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巴西利亚从1993年起实行阶梯式水价,按消费水量将水价分为8档,每户每月消费10吨以内为平价,以满足居民基本需求。11吨至15吨部分每吨水价比平价增加60%,从16吨开始,每增加消费10吨水,水价就成倍增加。
与此同时,政府还根据不同住宅和地区,按照消费水量价格的50%-100%的比例征收排污费。巴西贫富差别大,穷人和富人也不住在一个地区。为减轻低收入家庭负担,政府对这些家庭实行优惠水价,而富人区的水价则较高。实行这种阶梯式水价对节水和减少污水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治污措施3年后初见成效,帕拉诺阿湖逐渐复苏。现在,该湖93%的湖面水质达到优等,有几处的湖水碧绿清澈,堪与里约热内卢著名的皇家海湾相媲美。恢复青春的帕拉诺阿湖也给城市生活和经济带来勃勃生机。
过去,由于巴西利亚地处内地,环境差、游乐场所缺乏,当地人有空都喜欢去一些海滨城市度假,人们甚至将周末和节假日的巴西利亚称为“荒无人烟的城市”。而现在,帕拉诺阿湖成了巴西利亚人休闲和水上运动的好去处,一些地段的岸边还铺设了人工沙滩,让人有来到海滩的感觉。一到周末,很多人在湖上驾汽艇、骑水上摩托、划船、游泳、潜水、冲浪、垂钓。乘船游湖、举办泛舟晚会成为受游客欢迎的新旅游项目。
帕拉诺阿湖优美的环境使湖边土地和住宅不断升值,不少外地人也来此投资置业,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帕拉诺阿湖对防止洪涝灾害也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巴西很多地方暴雨成灾,一些城市的街道上可以行船,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巴西利亚虽然几乎天天下雨,但是除了帕拉诺阿湖的水面变得更为宽广之外,居民的生命财产都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巴西一位评论家指出,帕拉诺阿湖的变迁是巴西人寻求与水和谐共存的一个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