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湘江污染日益严重的趋势,省政府日前作出决定,以长株潭为重点,投资32亿元治理湘江沿岸8市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这是八件实事中第7件环保建设的正式启动。
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量日渐加大的双重压力下,污水处理厂所起的作用愈显突出。因而,建设好污水处理设施成为治理水污染的重要一环。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许多污水处理厂却普遍面临“断粮”之忧:在不少地方,各级政府耗巨资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半停半开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贫血”导致“断粮”
始建于1999年10月的株洲市霞湾污水处理厂,是株洲市第一个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24亿元。然而,这个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却处于时开时停状态。
据记者了解,该污水处理厂坐落在湘江干流霞湾下游,离湘江口仅1公里,负责对株洲冶炼厂、湘江氮肥厂、株洲化工厂、株洲农药厂和株洲玻璃厂等企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处理。自工程建成以来,由于资金严重不足,该厂一直处于半开半停状态,每天有超过8万吨的工业污水在源源不断地排放到湘江。
据该厂工作人员介绍,霞湾污水处理厂是我省利用日元贷款、国债资金和中央专项资金动工兴建的湖南省重点环保项目,建成之后就没有真正满负荷运转过。“导致这个污水处理厂时开时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运营资金,而污水处理厂每天的维护费用就要两三万元。”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记者从省环保局获悉,因资金短缺困扰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不仅仅只有株洲市霞湾污水处理厂。现已开工建设的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有13个,实际到位资金为16亿元,尚有19亿元的巨大缺口。由于资金困难,全省有15个污水处理厂无法开工。已经竣工的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无法投入使用。湘潭市河西污水处理厂与株洲市霞湾污水处理厂一样,也处于半开半停状态。
好不容易斥巨资建起来的环保设施,为何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呢?省环保局一陈姓负责人表示,污水处理费价格偏低和征收不到位,是造成污水处理厂普遍运行难的重要原因。
在污水处理费征收价格方面,苏州、南京、天津等城市的污水处理费都在0.6元至1.1元/ 吨之间,我省污水处理费仅为0.2元/ 吨,远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运营要求,因为污水处理厂的平均处理成本都在每吨水0.8元左右,直接成本也近0.4元。虽然有关部门规定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可以按“保本微利、逐步到位”的原则核定,但市民的承受能力有限,各地政府难以将污水处理费迅速调整到位。
此外,在征收环节上,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着征收难的问题,加上污水处理费仍以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性质出现,对拒交、不交者没有处罚依据,征收率难以提高,这样,造成不少污水处理厂经常处于“断粮”的状态。
治污产业化举步维艰
产业化治污是污水处理厂解决运营资金问题的一条途径。但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污水处理厂运营资金严重“贫血”;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却徘徊在门外。是什么原因使污水处理厂产业化运作显得举步维艰呢?
实际上,一些半停半开的污水处理厂,都有不少外商来寻求合作。这些被当地看作是财政包袱的污水处理厂,在外商眼里为何成为了香饽饽?据业内人士介绍说,污水处理行业本身属于微利行业,但其最大的优点是风险低。如果污水处理厂走上产业化之路,按市场化运作,低风险足以吸引大量资金。
然而,真正与外商谈成合作的污水处理厂却屈指可数。株洲市霞湾污水处理厂早两年曾与沿海一家民营企业有过一次商谈,但双方因污水征收费价格问题而未谈拢。即便是运营顺利的长沙市污水处理一厂,借长沙市推行公用事业改革的时机,多次与外商商谈合作事宜,到目前均没有商谈成功的迹象。还有,浙江一家民营企业在去年多次找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商谈合作一事,结果,被以“国营”自居的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拒之门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省环保局这位姓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治污产业化运作艰难,固然有外商要价过高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国内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许多污水处理厂仍循着公用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在操作,无法实现与市场化的对接;一些地方甚至还紧抱着污水处理设施“只能由政府投资、国有单位负责运营管理”的观念。
而这个行业政出多门的管理混乱情况令人咋舌。仅就污水处理厂的隶属管理而言,有的属环保局管,有的属公用事业局管,有的属市政局管,还有的属自来水公司管。在湘潭的两家污水处理厂,竟分别属于两家单位管理。污水处理厂的多头管理滋生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单位和市民在管网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该找哪一家。
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为解决污水处理厂运营艰难的问题,我省将会效仿省外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调整污水排放的收费标准,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对污水处理厂减免各种税费,实行优惠电价等,并尽快出台城市污水处理的立法,逐步建立城市污水排放、集中处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使其成为吸引投资的新热点。